我国是一个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国家。数千年前,华夏大地的先民们就开始了辛勤的农业劳作,他们在广袤的土地上耕耘,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经验和技术。而肥料的运用,在农耕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肥料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它能使土地更加肥沃,助力农作物健康生长,从而收获更为丰硕的果实。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地靠肥养、苗靠肥长”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这里的“肥”,主要指的便是“农家肥”,“粪水”便是其中的一种。
从古至今,我国的粮食和蔬菜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着这种农家肥。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富贵人家,他们所食用的农产品,不少都得益于农家肥的滋养。
众多历史文献和民间故事中,都有关于用粪水浇灌农作物的描述,这足以证明农家肥在我国农耕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时间来到 1901 年,化肥首次进入我国。这为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新的养分来源。
不过,在最初阶段,由于化肥成本较高,它主要被应用于甘蔗、橡胶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的作物上,并未在广大农民中广泛推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 1954 年,当时吉林化工公司开始在石化产品提纯过程中生产化肥。
此后,全国各地的大型石化厂纷纷加入到化肥生产的行列。20 世纪 70 年代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氨水、硫酸铵等为原料的氮素化肥在国内市场迅速普及。
与气味浓烈的“粪肥”相比,略带腥味的氮素化肥因其使用便捷、易于储存,且具有显著的催熟效果,因而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化肥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状况,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尽管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农民们依然坚守着使用粪水作为肥料的传统。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粪水作为肥料具有简便、实用且成本低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其原料易于获取。
在这些地区,农民们长期以来习惯了这种施肥方式,并坚信它对土地和农作物有着独特的滋养功效。
然而,网络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使用粪水施肥会使大量细菌附着在蔬菜上,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这种观点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们对粪水施肥的过程和原理缺乏足够的了解。
实际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院长曾毅明确指出,直接用未经处理的新鲜粪水浇灌蔬菜是不可取的。因为新鲜粪水中确实含有细菌,可能会通过蔬菜进入人体,对健康构成威胁。
曾毅院士强调,粪水必须经过发酵处理后才能使用。经过科学验证,发酵后的粪水不仅消除了原有的刺鼻气味,而且更易于被农作物吸收,其中的有害物质也得到了有效分解,降低了对农作物和土壤的危害。
同时,腐熟的粪水富含丰富的营养成分,能够为农作物提供均衡的养分,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在一些农村地区,腐熟粪水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农民们将腐熟粪水与化肥配合使用,这样既解决了养殖场粪便污水的排放问题,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化肥和农家肥都有各自的优势。化肥富含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具有养分含量高、肥效快的特点。
使用化肥能够迅速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产量。而农家肥则具有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等优点。
将化肥与农家肥结合使用,能够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长处,实现优势互补。例如,在种植蔬菜时,农民们会先适量施入化肥,为蔬菜的初期生长提供快速的养分,促使其迅速扎根、发芽。接着,再施加经过腐熟处理的农家肥。
农家肥中的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为蔬菜根系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样的施肥方式,不仅能够提高蔬菜的产量,还能提升蔬菜的品质。
此外,化肥与农家肥结合的施肥方法还带来了其他益处。它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同时,农家肥的来源广泛,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通过将这些废弃物转化为农家肥,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合理施肥至关重要。无论是使用化肥还是农家肥,都需要注意控制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避免因过度施肥对土壤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只有科学合理地运用化肥与农家肥结合的施肥方法,才能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食用农作物之前,必须认真进行清洗,以降低潜在的健康风险。尽管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的措施,但仍可能有一些残留物质附着在农作物上。
对于蔬菜类农作物,可以先将其浸泡在清水中,使表面的泥沙和杂质脱落,然后用流动的水冲洗,以去除残留的农药和细菌。对于水果类农作物,可以先用清水冲洗,再使用专门的水果清洗剂进行清洗,以去除表面的蜡质和残留农药。
在清洗过程中,要仔细揉搓农作物的表面,确保清洗干净。还可以采用一些其他方法来增强清洗效果,比如对于可以去皮的水果和蔬菜,清洗后去皮食用;对于像草莓、西兰花等难以清洗的农作物,可以采用盐水浸泡的方法,以杀灭其中的细菌和寄生虫。
只有养成良好的清洗习惯,才能确保我们食用的农作物安全、健康,让我们能够尽情享受美食,同时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