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保证阅读效果会有些润色,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我国经济落后,各行各业都没有得到一个好的发展,直接造成了在很多国家印象中,吃不饱,穿不暖的印象。
但随着我国的崛起,就如同毛主席所说,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尤其是在全球粮食市场的风云变幻中,一个令西方粮商惊恐的现实正在浮出水面。
中国,这个曾经被视为“永不满足的粮食巨口”的国家,正在逐步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梦想,美国媒体更是集体呻吟。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中国是如何从一个饥饿的国家转变为粮食安全的堡垒?西方粮商引以为傲的“中国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吃不饱”到“吃得好”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当时的中国,不仅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更是落后,全国粮食产量仅有1.13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为209公斤,直接低于世界水平。
饥饿,是那个年代中国人最深刻的记忆,但短短7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连续7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参考信源:历史文化源流|民非谷不食 谷非地不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3-02-25
从温饱不足到粮食充裕,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历程,这背后,是中国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和农业政策的不断完善。
以水稻为例,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杂交水稻技术,使中国水稻单产从1949年的每亩68.6公斤提高到2024年的每亩395公斤。
不仅是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也在不断提高,高产、优质、抗逆、广适的新品种不断涌现,为中国粮食增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与此同时,中国的耕地保护政策也在不断完善,“18亿亩耕地红线”的严格执行,确保了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但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产量的问题。
参考信源:【每日一习话】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 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2024-03-07---央广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对粮食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为1400公斤,比1978年的515公斤,直接增加了九百多公斤,但直接食用的粮食却在减少,更多的粮食被用于畜禽养殖和食品加工。
参考信源: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更丰盛的中国饭碗--2024-07-12 --央视新闻
这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中国人不仅吃饱了,还吃好了,从主要依赖植物蛋白到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并重,中国人的膳食结构正在向更加均衡、营养的方向发展。
就在中国人为粮食安全而欢欣鼓舞的时候,大洋彼岸的西方粮商们却开始坐立不安了,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中国市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西方粮商的市场困境西方粮商的噩梦,始于一份来自彭博社的报告,这份报告指出,中国对进口粮食的需求正在显著减少,曾经被视为“永不满足的粮食巨口”的中国,似乎正在失去它的胃口。
这个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西方粮商圈引起了轩然大波,要知道,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2022年,中国进口粮食1.5亿吨,占全球粮食贸易总量的15%左右。
然而,这个庞大的市场正在发生变化,美国农业部的最新预测显示,2023/24年度中国的玉米进口量可能降至2300万吨,要高于上年的1870万吨,但事实恐怕要让美国大失所望了。
这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西方粮商引以为傲的“中国市场”正在自强,那个曾经被他们视为“摇钱树”的中国,正在逐步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梦想。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直将粮食作为一种战略武器,他们通过控制全球粮食贸易,来影响其他国家的政策和决策。
但这个“粮食武器”在中国面前似乎失去了威力,中国不仅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粮食生产能力,还在积极调整进口结构。
从单一依赖美国、加拿大等传统粮食出口国,到现在的多元化采购策略,中国的粮食进口渠道正变得越来越广泛。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小麦量同比增长了近3.5倍,达到14.3万吨,同期,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小麦量却大幅下降。
这种变化,让西方粮商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市场优势正在消失,那个曾经被他们视为"唯一选择"的中国,现在有了更多的选择。
更让西方粮商感到不安的是,中国不仅在减少对他们的依赖,还在积极打造自己的粮食贸易体系。
中粮集团的崛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作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贸易商,中粮集团正在全球范围内布局,逐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粮食贸易网络。
这意味着,西方粮商不仅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市场,还多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粮食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西方粮商为失去中国市场而惶恐不安之际,中国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定义自己在全球粮食安全中的角色。
这种转变,首先体现在中国粮食进口结构的变化上,过去,中国主要进口大豆、玉米等粗粮,但近年来,中国的粮食进口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在中粮集团等中国粮商的崛起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作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贸易商,中粮集团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张,从南美到澳洲,从非洲到东南亚,中粮的足迹遍布全球。
2023年,中粮集团实现营业收入达到6921亿元,利润总额为212亿元,这个数字,直接跃居国际粮商第二名。
中粮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中国在全球粮食市场的地位,也正在重塑全球粮食贸易格局,但中国的雄心,远不止于此,在保障自身粮食安全的同时,中国正在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中国曾向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国际组织提供了5000万美元援助,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不仅如此,中国还积极分享自己的农业技术,从非洲到东南亚,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正在帮助更多国家提高粮食产量,这些举措,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然而,中国的这些举动,却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警惕,他们担心,随着中国在全球粮食市场影响力的增强,传统的以西方为主导的粮食贸易格局可能被打破。
但事实上,中国并不追求独占鳌头,相反,中国一直在呼吁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粮食治理体系。
在中国看来,粮食安全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任何国家试图将粮食武器化,都是对全人类利益的背叛。
这种理念,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从“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到金砖国家粮食安全合作机制,中国正在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的变革。
这种变革,不仅关乎中国自身的粮食安全,更关乎全人类的福祉,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正在从一个单纯的粮食进口大国,转变为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维护者和贡献者!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