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16日凌晨,在解放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张灵甫左等右等也等不来援军,只能一退再退,蜷缩在孟良崮600高地的一个山洞里。
听着外面“活捉张灵甫”、“消灭74师”的喊杀声,张灵甫的内心充满了绝望,他绝对想不到,自己引以为傲的“中心开花”战术,竟然坏在了“自己人”手里!
一、张灵甫之死
1947年5月12日,为了歼灭华东野战军主力,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汤恩伯采取“硬核桃”配“烂葡萄”的部署,下令各部全线进攻。
张灵甫的整编74师,作为“王牌中的王牌”,自然是主力,是“硬核桃”,被摆在第一线的中央位置。
按照原本的部署,张灵甫应归第一纵队司令李天霞指挥 ,然而,就在开战前,张灵甫却突然要求划归第四纵队司令黄百韬指挥。
得知消息后,黄百韬满心不愿:“他是美械装备,我是日械装备,怎能指挥人家,张灵甫比我英明,部队战斗力比我的强,怎能听我的,他的准备情况我也不了解,我不能负责指挥……”
汤恩伯对此也深感无奈:“我说话他也不听呀,他一切都准备好了,就按他的计划做吧!”
为了宽慰黄百韬,末了,汤恩伯还加了一句:“你替我指挥吧,一切责任由我负。”
整编74师战斗力强悍,而且全部配备了美式武器,为什么这会反倒成了“烫手的山芋”呢?
这就和师长张灵甫有莫大的关系了。
作为蒋介石的“嫡系”和“亲信”,张灵甫一向目中无人、傲慢至极,不仅与前任上司李天霞矛盾重重,就连汤恩伯的命令,他也敢当面顶撞。
在视察完整编74师后,黄百韬曾不无忧心地对部下说:“张灵甫太自恃了,将来肯定要吃大亏。”
结果,黄百韬一语成谶,他这话说了还没两天,就应验了。
在向坦埠进发时,为了避免孤军深入,张灵甫曾特地与整83师师长李天霞、整25师师长黄百韬打过招呼,要求齐头并进。
万万没想到,整74师向前突进之时,本该在左右两翼的整83师、整25师却迟迟不见踪影,张灵甫赶紧派人去打探消息,结果,这一打听,差点没把他给气死。
原来,黄百韬的主力部队仍在原地集结,只派了一个旅在距74师几十公里的一个山头上观望,李天霞更绝,只派出了一个营。
意识到形势对自己不利,张灵甫立即向汤恩伯汇报:“我军已呈突前态势 , 友军支持不力 , 我亦不便指挥 ,请速下令各部我靠拢 。”
汤恩伯马上致电各师部,要求各部火速接近74师,“务必协同作战”,同时给张灵甫回电说:“即刻派副总司令李延年亲往前线督战, 务请按作战部署行事。”
与此同时,华野侦迅部门截获了汤恩伯的作战命令,粟裕敏锐地意识到,张灵甫的第74师已经孤军深入,脱离了左右两翼的掩护。
经过慎重考虑,粟裕决定:放弃原本攻打国民党第7军和整编第48师的计划,集中优势兵力,将敌人左右两翼撑开,切断74 师与友邻的联系,然后将其干净、全部的消灭掉!
这种打法,粟裕称之为“猛虎掏心”。
为了全歼整编74师,华野可以说是拿出了“全部家底”,以5个纵队围歼整编第74师,4个纵队阻敌增援。
到了5月13日下午4时,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距离坦埠只剩八九公里时,突然遭到了许世友九纵的猛烈攻击,更加严重的是,奉汤恩伯之命前来增援的李天霞部、黄百韬部,也遭到了解放军的顽强阻击。
如此一来,整编第74师的左右两翼更加空虚,到了5月14日,不知身处险境的张灵甫,依旧指挥着部队继续向坦埠进攻,就在这时,李延年也到达了74师师部。
张灵甫这才发现,本该在左右两翼的黄百韬和李天霞的主力部队,压根就没“跟上”。
眼下摆在张灵甫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从左右两翼突围,与友军汇合,二是退守孟良崮,一边据险固守,一边等待友军增援。
考虑到孟良崮周边100多公里内就有国民党的45万大军,张灵甫当机立断,决定将部队拉上孟良崮,他的想法是,以74师为诱饵,将华野主力全都吸引过来,好让外围的国民党军队围而歼之。
蒋介石得知张灵甫上了孟良崮后,既惊又喜,惊得是张灵甫的整编74师被围困,喜的是张灵甫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
为了配合张灵甫,蒋介石急忙飞赴徐州坐镇,又致电顾祝同、汤恩伯等人:
“现命令七十四师灵甫部坚守阵地 ,吸引共军主力, 再调十个师之兵力增援七十四师, 以图里应外合, 中心开花 ,夹击共军, 决战一场, 歼陈粟大部或一部之兵力, 一举改变华东战局 。总之 ,一切均仰仗诸位精诚团结, 协同作战 ,为党国大业献身出力, 乃千秋之荣也。”
蒋介石和张灵甫设想的很好,但他们漏掉了两个关键要素:“中心开花”的战术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张灵甫守得住,二是友军靠得住。
但从后来的实际行动来看,这两条,国民党军一个也做不到。
就拿李天霞的整编83师来说,面对蒋介石的命令和张灵甫的呼救,他先是派了一个连,冒充一个旅去“救援”。
后来,怕上级怪罪,又把本师最弱的一个团派了过去,“送肉”一般被华野阻击队全歼。
另一边,黄百韬的整编25 师倒是很卖力,他深知,若张灵甫遭遇不测,作为顶头上司的他,一定逃不了干系,于是,亲率一个旅打到离整编74 师只有5公里的地方,然而,他也被华野阻击部队拖住,无法再前进一步。
据时任整编25师148旅的副旅长武之觑回忆,黄百韬此时虽然很卖力,但并没有尽全力,他只带了一个旅,另两个旅则被摆在孟良崮西北防御阵地的山窝里。
至于其他“国军五大主力”中的整编第11师、第5军等增援力量,在更外围,都被华野的阻击部队给挡住了,而且这些将领们各怀心思,都想保存有生力量,谁也不是真心想救张灵甫。
其实这种情况,早被粟裕猜到了,在张灵甫上孟良崮时,粟裕就对陈毅说道:“整编 74 师是蒋介石嫡系中的王牌,师长张灵甫骄横跋扈、目中无人,与其他国民党部队芥蒂很深。我军坚决阻援,敌友军未必会拼死救援。”
就这样,到了5月15日,张灵甫的整编74师已处于完全孤立无援的境地,而华野也发起了对孟良崮的总攻。
面对张灵甫的一次又一次求救,蒋介石生怕这支王牌部队被歼,于是,又给顾祝同 、汤恩伯 、黄百韬 、胡琏等一众高级将领,发了一份手令,与上次相比,这份手令的语气要严厉许多:
“ 山东共匪主力今向我倾巢出犯 , 此为我军歼灭共匪完成革命唯一之良机。 凡我全体将士应竭尽全力 ,把握此一战机 ,万众一 心 ,共同一 致 ,密切联系 协力迈逬 ,齐向当面共军猛攻 ,务期歼灭共匪 ,以告慰总理及阵亡将士在天之灵。 如有萎靡犹豫 ,梭巡不前或赴援不力 ,中途停顿 ,以致友军危亡 ,致共匪漏网逃脱 , 定必以畏匪避战 ,纵匪害国,延误战局 ,严究论罪不贷 !希望奋勉勿误。 ”
见蒋介石发了怒,汤恩伯这才慌了神,赶紧督促各部驰援孟良崮:
“ 我张灵甫师连曰固守孟良崮 ,孤军苦战,处境艰危 ,我奉令应援各部队,务须以果敢之行动 ,不顾一 切 ,星夜逬击, 破匪军之包围 ,救袍泽于危困 ,以发扬我革命军亲爱精诚之无上武德与光荣 ; 若有徘徊不进、 见危不救者 , 绝非我同袍所忍为, 亦恩伯所不忍言也。 ”
在蒋介石、汤恩伯的严令督促下,姗姗来迟的国民党外围10个整编师,才疯狂地向孟良崮阵地进攻前进,此时,整个战场就像是一块巨大的“夹心饼干”,最里面是张灵甫的整编74师,中间是华野的9个主力纵队,最外面是国民党的10个整编师。
在解放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整编74师逐渐不支,并开始收缩阵地,到了5月16日清晨,张灵甫只能带部队蜷缩在600高地的一处山腹里。
无奈之下,张灵甫又一遍又一遍的向离自己最近的李天霞和黄百韬求助,李天霞对张灵甫一向不满,故救援也不积极,而黄百韬被催的紧了,就命人向孟良崮的方向打一通炮,并回电说:“不要着急嘛 ,我的部队已接近你的边缘地带 , 你看看炮弹的弹着点就知道 了 。 ”
整编74师又坚守了几个小时,见援军迟迟未到,张灵甫心生绝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写下了两封遗书,一封写给蒋介石,一封写给妻子王玉玲。
其中,在给蒋介石的“绝命密报”中,他这样写道:
“蒋主席钧鉴:
被困三昼夜,仅余负伤高级将领及卫士二十余人,且弹尽粮绝,援军不至,匪军已有九个纵队重围,且有继续增加之势,今职等誓愿成仁殉国,恳祈赐予家属抚恤以终。
此战本应全歼敌寇 ,奈国军内部抉嫌报复 ,以友为壑 , 反致溃败 。 匹夫不可畏 , 可畏者乃将领怯战 ,畏敌如虎 ,因而不救 ,互相牵制耳 ,此风不杀 ,灭共无日 ,痛哉 ,哀哉 , 顿首再拜 。学生灵甫绝笔”
不久之后,解放军就冲进了整编74师的指挥所,74师被全歼,师长张灵甫也被击毙身亡。
有关张灵甫的死因,一直以来,流传着三种说法。
一说张灵甫是被我军击毙而死。
这种说法来自为张灵甫验尸的医生盛政权,他在《陶勇司令员命我为张灵甫验尸》中说:
“我解开张灵甫胸前钮扣, 发现其前胸有两个枪眼, 子弹是直穿心脏从后背飞出的,…… 我反复检查枪伤, 判断两枪眼均是200米外远距离射击的致命贯通枪伤。 枪眼口径较小,符合我军战士使用的美制 ‘加拿大’冲锋枪口径。 验尸结论为,张灵甫系被我军击毙身亡。”
一说张灵甫是被炸弹炸死。
这种说法来自时任华野六纵特务团副团长的何凤山,他在《攻占孟良崮击毙张灵甫》一文中回忆说:
“我们以轻重机枪组成的火力向敌猛射,掩护三连向孟良崮主峰北侧山洞张灵甫指挥所冲击。 ……我军以机枪、 汤姆枪、 手榴弹向洞内扫射、猛投,然后喊话命令投降。
敌报话机台长回话:‘你们不要打了, 张师长刚才向蒋委员长喊话求救时被手榴弹炸死了。’
当我们进洞后, 果然发现张灵甫的尸体倒在报话机桌前。”
一说张灵甫是自杀身亡。
这种说法是国民党方面认可和一直宣传的,在蒋介石发布的《为追念张灵甫师长剿匪成仁通告国军官兵》一文中,他提到:
“我陆军整编第74师全体官兵, 在最近鲁南一役之壮烈殉职者,实为国军截击奸党以来最悲壮之史诗, 亦为我革命军人莫大之光荣……最后不屈相率自裁者,有师长张灵甫、 副师长蔡仁杰、 旅长卢醒、 团长周少宾高级将领凡二十余人。”
虽然张灵甫的死因有争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张灵甫死后,得到了一个军人应有的尊重和礼遇。
在上级的指示下,华野六纵副司令员皮定钧花了400大洋,买了一口楠木棺材,并给张灵甫换上了一身新军装。
由于找不到国民党新军服,皮定钧只好给张灵甫换了一身解放军新军服,将他厚葬在山东沂水县野猪旺村后的一处山冈上。
为了方便张灵甫的家人寻找,坟前还立有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将军之墓。”
二、蒋介石兴师问罪
当整编74师全军覆没和张灵甫“自杀”的消息,传到蒋介石的耳中后,蒋介石痛心疾首,再三哀叹:“以我绝对优势之革命武力,竟为劣势乌合之匪众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损失, 此乃余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
痛定思痛之后,蒋介石开始追责并召前线各将领到南京参加“孟良崮战役检讨会”,接到命令后,黄百韬害怕不已,部下武之棻问他:“准备几时起身?何时回来?”
黄百韬幽幽地说:“一两天就走,何时回来,就不敢定了。”
沉吟了一会,他冷笑一声,接着道:
“也许不回来了……这次孟良崮打仗,汤老总叫我指挥张灵甫,难道张不听李天霞指挥,会听我的指挥!如今吃了败仗,汤老总称病一走了事,我们就吃不消了。唉,我们是杂牌,紧要关节,谁替我们说话……丑媳妇也不能怕见公婆,到生死关头就不能不把真情揭开……看吧!”
到了南京后,蒋介石先听了各旅的战役经过报告,脸色看起来很不好,然后蒋又将张灵甫的“绝命密报”发给众人讨论。
作为孟良崮战役的重要当事人、张灵甫的直接上司,黄百韬身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在研讨会上,黄百韬表现的十分积极,在谈及孟良崮失败的原因时,他说:“检讨74师失利原因,应研究攻击坦埠是何目的,及该师被围,何以各军不能放弃守备地区,全力来援。”
黄百韬这话说的非常高明,首先,进攻坦埠不是他给张灵甫下的命令,其次,张灵甫被围时,他亲率部队前往增援,虽然没尽全力,但比李天霞等人消极增援的表现要好很多。
最后,黄百韬还表忠心道:“若我指挥不当,坐视不救,或是战斗经过不实,请总裁将我立即正法。我别无可说,听候命令。”
听完这话,蒋介石的脸色终于好看了些,他对众人说道:“汤恩伯不在场,他为什么在作战紧急的关头变更指挥呢?黄师关心友军,能临危救援,还算是好的……”。
就这样,黄百韬逃过一劫。
会后,蒋介石依据过失大小,下令将“汤恩伯撤职查办,李天霞就地枪决”,黄百韬“撤职留任”,参谋总长陈诚也被“停职察看”。
后来,汤恩伯到南京为李天霞求情,蒋介石才同意免去李天霞的死罪,改交南京军事法庭审判。
三、整编74师全军覆没原因分析
国民党整编74师被歼灭后,时人分析失败原因,大多认为是张灵甫骄兵冒进,这才落入了华野的包围圈中。
粟裕却不以为然,晚年他在回忆录中这样说道:
“这种说法是不符合战场实际的,既没有反映敌军的作战企图和动向,也没有反映我军的预见和战役决策,……从我军通常采用的传统战法出发来臆想战场情况,这未免是 ‘削足适履’,而且也把敌人想得过于愚蠢。”
整编74师的失败,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我们试着分析以下三点:
第一、蒋介石指挥混乱。
古人常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前线打仗的将领往往要根据现实情况,当机立断,自己拿主意,而不是事事都要请示汇报,听上级的命令行事。
在这一点上,蒋介石和毛主席是完全不同的做法。
在孟良崮战役打响之前,毛主席就致电陈毅、粟裕:“你们须聚精会神选择比较好打之一路 ,不失时机发起歼击。 打何路最好 ,你们当机决策 ,立付施行 , 我们不遥制 。”
而蒋介石不仅喜欢事事干涉,还常常越级指挥,在增援孟良崮时,蒋介石甚至给一个团长下命令,李宗仁就曾评价他:“蒋先生既不长于将兵 , 也不长于将将 ,但是他却喜欢坐在统帅部里 , 直接以电话指挥前方作战。”
蒋介石的这种做法,直接导致诸将领在打仗时,害怕担责,索性都不自己拿主意,直接听任委员长指挥。
第二、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将领之间矛盾不断,导致在战场上救援不力。
作为抗战名将、常胜将军、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张灵甫素来瞧不上那些杂牌军的将领,这就导致他在军中的人缘很不好。
而张灵甫这种观念,从根上说,还源于蒋介石,蒋介石在军中就常采用“排斥异已 、扩大嫡系”的做法,使得黄埔系和其他杂牌军队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也难怪,危难当头,黄百韬会说出:“我们是杂牌,紧要关节,谁替我们说话”这样的话了。
当军中将领自觉低人一等,没有大局观念,在战场上,他们怎么会拼尽全力呢?
第三,张灵甫决策失误。
张灵甫率领74师退守孟良崮时,本想借助易守难攻的地形,实施“中心开花”的战术,结果上了山,才发现孟良崮地势险恶, 缺柴无水,而且山体都是花岗岩,无法构筑工事,别说战壕,就连单兵掩体也挖不出来。
黄百韬曾电告张灵甫:“不要固守孤山,最好向西南打出来和整25师靠拢”。
结果,张灵甫嗤之以鼻,反唇相讥道:“我的部队骡马、车辆重武器多,打出去损失大了,你能负责吗?”
黄百韬被怼得无话可说,只好回复:“那就由你自己决定吧!”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张灵甫为自己的不可一世,终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