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
文|朔风史记
编辑|朔风史记
立陶宛曾因涉台问题与中国交恶,但是,随着国内政坛的重新洗牌和经济困境的持续发酵,它似乎又释放了修复关系的信号,但同时提出了一个看似微妙却难以实现的前提——希望中国先“做出改变”,这是一次外交试探,还是对中国底线的一次无知挑战?
事情可以追溯到2021年,当时,立陶宛批准了台当局在其境内设立所谓的“台湾代表处”,而且以“台湾”命名,这直接触及了中国的外交红线,作为回应,中国采取了强硬的反制措施,不仅降级了两国外交关系,还召回了驻立陶宛大使,并限制了立陶宛商品进入中国市场。
此举让立陶宛措手不及,其对华出口量骤降,经济蒙受巨大损失,欧盟虽然表面上表示支持,辩称立陶宛并未违反“一个中国”政策,但并没有提供实际的经济补偿,立陶宛只能独自承担后果。
近日,立陶宛国内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民主党在10月的议会选举中胜出,其总理候选人帕卢茨卡斯明确表示,立陶宛允许台当局设立“台湾代表处”是一个“重大外交错误”,并表示希望恢复与中国的正常外交关系。
但是,帕卢茨卡斯的表态并不意味着实际行动,虽然他称愿意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但并未提及是否会更名或关闭“台湾代表处”,他的表态既显得务实,又充满试探意味,似乎是在摸索一条既不彻底退让又能缓解局势的“中间道路”。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也持类似立场,今年5月,他曾提出将“台湾代表处”改名,以稳定与中国的关系,但是,这一提议并未真正付诸行动,瑙塞达在大选中成功连任后,继续支持恢复中立外交关系,但强调这必须是“互利”的。
对于中国的强硬态度,瑙塞达希望能促使其“改变降级外交关系的决定”,却忽视了问题的核心在于立陶宛自己是否愿意首先纠正错误。
在立陶宛国内,并非所有人都支持修复与中国的关系,前外长兰茨贝尔吉斯是立陶宛国内的对华代表人物,他在任期间推动了“台湾代表处”的设立,并长期奉行与中国对抗的强硬政策,即使在即将离任时,他依然主张效仿美国对涉俄中企实施制裁,将立场推向极端。
此外,部分社会民主党成员和学者也对修复对华关系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当前国际局势复杂,俄乌冲突未解,中国在这些问题上未明确谴责俄罗斯,因此立陶宛调整对华立场可能被视为向俄罗斯示好,甚至损害其国际声誉。
在国际层面,立陶宛的外交策略更显脆弱,俄乌冲突对欧洲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能源价格飙升和供应链问题使各国经济压力剧增,而立陶宛则因为失去中国市场雪上加霜。
但是,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下,立陶宛仍试图在中美之间保持“战略模糊”,这种模糊策略无异于两面下注,既希望改善对华关系以恢复经济,又不愿冒犯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尤其是在特朗普可能再次当选的背景下,立陶宛对中国的态度更显游移不定。
中国的态度则始终明确且坚定,11月13日,对立陶宛“准总理”的涉华表态,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回应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中国对任何试图挑战这一原则的行为都采取零容忍态度,并多次敦促立陶宛立即纠正错误,尽管帕卢茨卡斯的表态被视为向中国伸出的“橄榄枝”,但中国对此保持谨慎回应,认为如果没有实质性改变,修复关系只是一种无意义的外交姿态。
此外,立陶宛与台当局的密切关系也并未出现明显松动,今年11月,台当局组织无人机企业代表团窜访立陶宛,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对立陶宛的不信任。
立陶宛接待这一代表团的行为被中国视为继续掏空“一个中国”原则,其影响不仅在外交层面,也让立陶宛在修复对华关系上显得缺乏诚意。
目前,立陶宛所面临的是一道复杂的选择题,一方面,其经济形势亟需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提供的市场与合作机会;另一方面,其内部政治分裂、国际局势变化使得任何一方的调整都可能带来连锁反应。
立陶宛只有停止试图在中美之间“走钢丝”,展现真正的外交诚意,才能为改善中立关系创造机会。
在这场外交拉锯战中,主动权显然掌握在中国手中,中国的克制与强硬结合在一起,既明确表示欢迎立陶宛纠正错误,又毫不退让地坚持自己的底线。
对立陶宛而言,提出“希望中国改变”的要求无疑是一种倒置因果的策略,如果立陶宛继续在模糊地带徘徊,那么中立关系或将长期处于僵局之中。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立陶宛声称“希望中国改变”,可能吗?》——观察者网2024-11-18 11:57
《立陶宛外长又跳起来了:美国制裁中企,咱们得有样学样》——观察者网2024-11-19 10:07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