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呈现出一些显著变化,其中考研与考公的报考趋势尤为引人关注。
曾经,考研是众多高校学子追逐的热门选择。自2015年起,考研报名人数持续攀升,2020年突破300万人大关,2022年迈入400万行列,2023年更是达到了474万的历史峰值,考研热一度高烧不退.然而,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开始下降,降至438万,2025年进一步减少至388万,与2021年的报名人数接近,这已是10年来考研报名人数的第二次下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考公热持续升温。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达到341.6万,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86:1 .这种一“降”一“升”的现象背后,蕴含着高校生多方面的理性考量。
从就业市场环境来看,当前经济形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尽管整体有所好转,但仍让毕业生有所顾虑。在这种情况下,公务员职位的稳定性就显得格外突出。就如经历了疫情等诸多变化后,人们更加意识到稳定工作的重要性,一份旱涝保收、不用担心“35岁危机”的体制内工作,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成为众多毕业生眼中的“避风港”.
再看研究生教育本身,随着高校扩招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专业和学校的读研性价比有所下降.一方面,读研的经济和时间成本较高,专硕学费普遍上涨,一些高校的学制还延长到三年,再加上一线城市和沿海强二线城市高昂的住宿和生活成本,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就业回报不尽如人意,据麦可思发布的《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读研对增加就业市场竞争力的效果有所减弱,很多学生意识到与其花费几年时间读研,不如尽快进入职场积累经验.
此外,考公的优势也愈发明显。从传统观念来说,在北方的许多省份,“编制”观念深入人心,“不孝有三,无编为大”的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也反映出人们对编制的看重,考上公务员在择偶、宗族话语权等方面都能更上一层楼.而且,公务员的福利和待遇也是一大吸引力,除了工资与当地平均收入水平相当外,还享有食堂、购房优惠、养老金、公积金等福利,退休后能拿到可观的退休金,这些都为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同时,公职类考试的门槛相对不高,统招类考试选拔公平,岗位覆盖领域广泛,大多数本科生都能找到可报考的岗位,为众多毕业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可以凭借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
从一些具体案例也能看出这种选择变化。比如,有学生分享自己考研二轮被刷后,面临专业对女生就业不友好的困境,在考公和继续考研之间纠结.还有的学生表示,自己原本想通过考研进入“211”“985”“双一流”高校,重新选择专业,拓宽人脉和视野,但随着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发现考公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工作稳定、收入尚可,还能实现自身价值.
总之,考研“降温”、考公“升温”这一现象,是高校生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综合考虑自身发展、就业市场需求以及教育成本与回报等多方面因素后做出的理性选择。这不仅反映了毕业生个人的职业规划和价值取向,也对研究生教育改革、就业市场格局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