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将被淘汰?新方式已经在国内试用,很多人表示不能接受

开心每一瞬间 2025-01-02 11:16:40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这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殡葬文化,虽然历朝历代都有所不同,但却都有着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入土为安。

不过随着新中国成立之后,火葬又逐渐成为新的丧葬方式,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地区,火葬基本成为了主流。

时至今日,又有一种比土葬节约,比火葬环保的丧葬方式出现,可刚开始普及,就遭到了无数人的抵制。

那么这种新的丧葬方式是什么?为何它会遭到抵制?

传承千年的土葬

土葬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原始社会,在考古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乎在中国古代的各种文明遗址中,基本都是土葬。

从新石器时代的“土坑葬”到周朝时期的“墓葬”文化,再到唐宋明清时期的高等级墓葬,土葬这种丧葬方式几乎贯彻了整个中国历史。

根据儒家、道家等思想体系,死后入土是“天人合一”的体现,符合宇宙自然的法则,特别是在儒家文化中,孝道是核心思想之一,死者安葬的仪式常常被视为子孙孝顺的具体表现。

而通过土葬形式,故人可以与大地连接,灵魂能够安息,家族的香火得以延续,这也正是土葬在传统社会中的重要性所在。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死后安葬的方式往往与家族的社会地位、财富及其文化观念紧密相连,尤其在一些乡村地区,家族墓地往往代表着家族的荣誉和传承,是家族身份和文化根基的象征。

此外,土葬还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在古人看来,土壤不仅能够孕育生命,也能容纳死者的灵魂,守护着后代的福祉。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管理逐步加强,土葬问题开始引起政府的关注,从50年代开始,国家对丧葬活动进行了初步规范,提出要简化丧葬仪式,减少奢华和浪费,提倡节俭、简朴的葬礼。

在农村地区,政府鼓励群众采用火葬等方式,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这一系列措施引发了土葬的逐步变革。

然而由于土葬在农村地区的根深蒂固,短期内并未实现彻底的改变,在许多偏远的乡村,土葬依然被视为最传统、最有尊严的葬法。

即使国家出台了一些火葬的优惠政策,许多农民依然坚持土葬,原因之一是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认同,另一个原因则是火葬涉及到的费用相对较高,且不符合他们对故人尊严的理解。

但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城市化和人口的激增,土葬面临的资源问题变得愈加严重,土地资源的短缺成为了一项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尤其是在大城市周边,墓地价格飙升,甚至一块墓地的费用已经超出了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

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了“死不起”的尴尬局面,也使得土葬在很多地区逐渐被视为奢侈和不切实际的丧葬方式。

此外,土葬还面临着环境污染的问题。尤其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土葬技术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未经处理的遗体可能会对地下水源造成污染,成为潜在的健康威胁。

在一些条件差的地区,土葬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尤为严重,可能引发包括传染病传播在内的各种公共卫生问题,如今土葬这种传承了千年的丧葬方式,正在遭遇这巨大的挑战。

火葬:从“异端”到“主流”

1956年,中国政府开始推广火葬,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和人口稠密地区,火葬逐渐被提上日程。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政府意识到土地资源日渐紧张、土地的承载能力已达到极限。

尤其是大城市周边的土地,在要满足农业生产的同时,还要解决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的安葬问题,因此火葬作为一种节约土地资源的方式,被寄予了厚望。

可是最开始,火葬并没有立刻得到大众的认可,甚至遭到了大家的抵制,除了传统观念作祟之外,很多人还是还是害怕,最后火葬的费用还要比土葬高,被人抵制自然非常正常。

不过随着政府的宣传推广,以及提供火葬补贴等政策,加上土葬价格不断上涨等一系列原因,火葬的逐渐成为人们接受的主流方式,尤其是在一些较大的城市当中,火葬的优势开始明显显现出来。

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地区,火葬的推行并不顺利,那里的人们还是更倾向于选择土葬,认为这样更加符合传统和习俗。

甚至有一些地区,为了克服传统的抵触情绪,采用了“鼓励性”政策,即提供一些精神上的激励,比如减免相关税费或其他优惠。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火葬逐渐获得了更多支持的理由,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环保,在土地日渐紧张的今天,土葬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每一场葬礼,都需要为死者准备一个墓地,而墓地的面积不断增加,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土地浪费问题。

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城市周边的土地资源变得愈发宝贵,墓地的扩展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和林地,还可能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并且由于土葬埋葬时对土壤、地下水等自然资源的影响,长期的土葬甚至可能带来污染问题。

与此同时,火葬却能够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火葬不仅避免了土地浪费,还能大大减少对土地、地下水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对于一些大城市而言,火葬已经成为一种“必须的选择”。

虽然与土葬相比,火葬具有许多优点,但是在环保环保方面还是有些缺陷,在火葬过程中,能源的消耗十分巨大,每次火化需要消耗大量的天然气或柴油,而这也使得火葬成为一种高能源消耗的活动。

更为严重的是,火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这些气体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尤其在一些火葬设施较为简陋的地区,火化设备的效率较低,产生的污染物会更加严重,尽管现代化的火化炉已经开始采用更加环保的技术,但火葬过程中对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依然无法完全忽视。

生态葬

在土葬和火葬都无法彻底解决环保问题的情况下,一种名为“生态葬”的丧葬方式又开始逐渐普及开来。

所谓的生态葬,说白了就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一种回馈,这其中“堆肥葬”又是生态葬的典型代表,堆肥葬并不是简单的埋葬遗体,而是通过自然降解的方式将遗体转化为土壤中的有机物质,这一过程强调自然、无害、可降解,并利用微生物、昆虫等自然力量加速遗体的分解。

最重要的是,这种葬法没有使用任何化学防腐剂,而是采用天然的布料和材料包裹遗体,完全尊重大自然的法则。

一般来讲,使用堆肥葬这种方式时,逝者的遗体将不会被传统的化学防腐剂处理,而是用可降解的布料或天然材料包裹,之后,会把遗体放在一个浅浅的坑里或者一个特别做的盒子里,这些盒子大多是用木头、竹子等天然有机物制作,目的还是为了不给环境造成负担。

接着,工作人员会在遗体周围铺设一层厚厚的树叶、稻草或者木屑等有机物质,这些材料的作用是为遗体分解提供更好的条件,加速堆肥过程,而遗体则会在大自然的力量下,逐渐分解为有机肥料,最终回归到土壤中。

与传统的葬礼方式相比,堆肥葬具有显著的环保优势,可对于很多人来说,堆肥葬仍然是一个陌生甚至带有冲击性的概念,尤其是在情感和伦理层面,许多人难以接受这种与传统葬礼截然不同的方式。

在很多人的心中,死亡并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而使用“堆肥葬”,让很多人觉得这是对死者遗体的一种亵渎。

另外堆肥葬所需要的土地、环境和时间条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毕竟在某些地区,土地的稀缺和高昂的土地费用,使得这类自然葬法难以普及,所以这种新的丧葬方式还未开始普及,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21-03-18,不土葬不火葬,你愿意死后让身体化为土壤吗?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