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敖的诗感悟他的爱

腾高至心 2024-05-12 06:34:13

把她放在遥远

李敖

爱是一种方法,方法就是暂停。

把她放在遥远,享受一种空灵。

爱是一种技巧,技巧就是不浓。

把她放在遥远,制造一种朦胧。

爱是一种余味,余味就是忘情。

把她放在遥远,绝不魂牵梦萦。

爱是一种无为,无为就是永恒。

永恒不见落叶,只见两片浮萍。

读诗心得:我最早注意到李敖,不记得是在购买二手书李敖著《蒋介石研究》(上下册),还是在一档节目中李敖认为鲁迅做文学家不够格,批评鲁迅白话文十分别扭(如鲁迅文章中的“病句”和“错别字”),除了《中国小说史略》和一些古典研究外,只有很少几篇小说,他的作品很多是杂文,而鲁迅的杂文只有“情绪”,没有“资料”。还说鲁迅不是什么思想家,他的思想其实相当贫乏的。跟王朔批评鲁迅一样,都抓住了鲁迅的“短处”。我对此印象深刻,有点耿耿于怀,因为与我以前接受的教育或意识形态灌输不一致,不好接受。后来看了2005年9月李敖赴中国大陆展开“神州文化之旅”期间在北大、清华、复旦三所大学发表学术讲演的视频,对他更是刮目相看。最近一两年又买了几本李敖的书,目前已读了《李敖回忆录》《北京法源寺》《国民党研究》。由此我确信,李敖真的是博览群书,真的是风流倜傥,真的是民主斗士,真的是演讲大师,真的是论辩高手,真的是重情重义的君子,真的是反台独盼统一的爱国者,真是的像胡适一样重逻辑重考据重资料的专门学问家。通过读他的书,看他的视频,我从中学到了不少有益的东西。李敖的野心很大,他试图向世人证明他是一个百科全书又里程碑式的学霸和文豪。所以,文的方面各个门类他都染指涉足,主业上一枝独秀,副业上也触类旁通,写小说也有一部,写诗词也有几首,古文也研究,杂文也写写,政治也搞,历史也钻,艺术也谈,迷信也讲,语言也精通,歌曲也会写,他就是一个天才、全才、通才,敢向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大师发起挑战,完全有应战并取胜的高度自信,他总是处于一种激情亢奋的状态,充满了活力、幽默、智慧和魅力。这首诗是我读《李敖回忆录》时收集的,作为对于台湾地区文人不可小视的一个凭证。李敖这首诗,意境、情感和遣词、排比都是好的,但又有点格式化,过于齐整,显得机械,读起来有点古板,像是军事化训练一般。李敖的恋爱经验丰富,他对爱的诠释也比较细致,也是对爱的一种解构。爱是亲密的、炙热的情感,可为什么要把她(知心爱人)放在遥远?大约也是欲擒故纵的策略和艺术,距离产生美,爱需要尊重和空间,爱的设计里可以任人发挥,填充很多东西,有点引诱和撩拨之意,因而变得有趣。这首诗每四句一段,共分四段。第一段从方法角度诠释爱,进行时给人一种满足感,而暂停让人回味,由此造成的空灵更是一种享受。第二段从技巧角度诠释爱,什么都有个度,有个临界点、分值,之前是上升,之后是下降。显然是不浓到浓的过程最美,人为地制造一种朦胧、一种暧昧,叫人感到诱惑和眼馋,饥渴永远是不可遏制的冲动力。第三段从余味的角度诠释爱,这是超本位主义的思维逻辑,大爱无疆,真爱忘情,绝不是什么魂牵梦萦,满脑子就她一人;也不是什么朝朝暮暮,成天腻在一块;而是即使天各一方,相隔遥远,也能从自己身上感受到爱人留给你的影响,就像陆游讲的“归去始惊身染香”。第四段从无为角度诠释爱,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李敖的爱情观,像他另一首诗歌《只爱一点点》里写的“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他不在乎失落的东西,而在意可承载的东西。张爱玲也讲,“凡事牵涉到快乐的授受上,就犯不着斤斤计较了。较量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那两片浮萍才是爱的涟漪,而再多的落叶也不是。李敖的爱情观对不对?他的恋爱实践成不成功?我们不好评价,但是善学者总是会看他的优点,取他的长处,哪怕是作为自己的镜鉴。

喜欢看李敖“张牙舞爪”的手势![机智]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