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转移支付的真相

丹丹聊趣事 2024-11-03 18:16:35

这两天,我在手机上会经常会刷到有些家长们的感慨:

他们说发现大部分的学校延时都是收费的,但郑州从来没收过,他们要感谢政府。

事儿,确实是真事儿,当然了口号要喊,还要喊的响亮。

我是觉得你们除了感谢政府,也得感谢我,感谢生活在郑州的千千万万个我。

因为我在郑州的房子比地市的房子,贵了有小一万块钱呢。不止是房价贵,我在郑州喝的胡辣汤,也比地市一碗贵两块钱。

就是这些一件件小事的背后,牵扯到了一个国家的大政策——转移支付。

我国的转移支付,是因为分税制改革后国家拿走了各地税收的‘大头’,因此中央就要将部分税收的收入,再返还给地方。

目的是为了解决地区收支均衡问题,缩小全国各地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重要手段。

202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资金为10.2万亿元。这10万亿的资金,全国各地每家儿都分的有,有零有整。

其中四川、河南获得的转移支付资金量,一直排在数一数二的位置,2024年获得转移支付排在全国末位的是上海和天津。

这种预算安排都是公开的,实施十多年了。

但在近些年来,由于经济下行,开始有人针对国家的转移支付各种开地图炮了。

比如有我的河南老乡,经常委屈的说河南人只配种地;有珠三角长三角的大哥,喜欢仰天长叹天下财富半东南,然后告诉大家,全中国的人都是靠他们养着。

持有这些观点的人,都是不理解转移支付,不知道转移支付背后的真相。

今天,我就把这事儿给大家聊一聊。

先举个例子。隔壁老王,不是我啊,是我朋友的隔壁老王。

隔壁老王在豫南的一个小县城,有一个80后的独子小王。小王从出生到上学,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一名小镇做题家,考上了省会的一所221。

小王四年大学毕业之后,在省会城市开始工作,并在丈母娘的要求下,高价买了不是烂尾楼的房子。结婚生子,从此开启了牛马生活。

小王每天睁开眼,就是房贷和车贷,还有小小王的幼儿园学费、培训班课时费、全家人的生活开支。

小王背负这些甜蜜的烦恼,奋勇直前。转眼间,小小王也在父母的鸡娃努力下,成为了一名城市做题家,考上了北京的一所985。

然后,小小王成为了一名北漂;再然后,小小王飘在北京不回来了,复制了他爸小王的结婚、生子、买房。

以上,隔壁老王这三代人的故事,就是近20年来,中国社会城镇化进程中千千万万国人的一个缩影。

我们用财政语言,把隔壁老王这祖孙三代人的人生故事再讲一遍:

因为全国各地广泛的公共服务体制,小城市的教育、医疗和养老支出,补贴生产了各个层次的大量劳动力。

这些大量的优质劳动力,从老家的小城市流通到效率更高的经济核心地区,参与商品和服务的生产。然后,形成了这些大城市的税基。

也就是说花钱的支出在边缘小城市,形成的税基在发达地区大城市。相当于是小城市源源不断地向大城市,输送优质的财政资源。

近二十年来,从高科技行业的科研人员到进厂拧螺丝的底层劳动力,包括外卖小哥滴滴司机,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涌入到一二三线的大城市。

无数的边缘小城市,不仅出人,还出了钱。北上广这些地方大量的社保结余,就是证据。

从各大经济圈的人口流动,再到各城市的财政净贡献,就会发现地方财政不平衡的原因。

我以上所说的都是事实。

但总有一些人喜欢开地图炮,他们拒绝承认自己城市的经济成就,有其他地区的巨大贡献。他们自大的把这些成绩,全部归功于“本地人”的天赋、商业头脑等因素。

他们反对转移支付,他们认为这些钱,应该全都是自己的。

这种想法,一个广东省就能证明其荒谬。广东是一个非常分裂的地方,一半富的流油,一半穷的吓人。非珠三角地区,人均GDP和广西几乎差不多。

这种瞎扯,除了挑动地域矛盾外,毫无价值。

大家一定要明白,先有全国财政补贴的劳动力流向发达地区,再由发达地区创造的财税成果全国分享,这个逻辑不能颠倒。

东北河南的粮食、四川新疆的电力、五六七八线城市的基础教育补贴和中央的高等教育补贴,外来的教师和工人在学校和工地上的劳动;

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税收,社保的高盈余,特大城市的高房产价值,都是在全国一盘棋不同分工,一环扣一环中创造出来的。

以上的这些事实必须要承认,同时全国的转移支付实施十几年来,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也要正视。

在坚持高人都在体制内,和上面的决策都是对的只是下面执行的干歪了这两个精神的基础上,我们分层级,说一两个负面的问题。

一个问题是,有些7,8线的小县城伸手习惯了,开始各种躺平。比如西北某县,2023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4.8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31.27亿元,接收了近7倍的转移支付。

这个常住人口只有23.63万人的小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就有13481人。其中在职的参保人有9703人,退休人员有3688人。平均一个公仆服务17个老百姓,这还没算上大量的临时工。最终的结果是全县的经济稳定的可怕,人们有闲又有钱,小县城超脱了大环境,成为了世外桃源。

另一个问题是有些四五线的中小城市,不愿躺平,开始各种折腾。

以前,沿海地区这些制造中心,厂商向内陆城市销售商品,会设置一些分公司或者代理商啥的。小城市可以对这些公司的销售征收增值税。

电商横扫全国后,大量产品直接从厂商抵达四五678线城市的消费者手中,增值税的征收地变成了一二线大城市,小城市消费产生的税基也被剥离了。

现如今的大部分小城市,维系地方财税的只剩下了无法跨区贸易的行业,比如基建,餐饮和旅游啥的。

没有矿也没有厂,于是很多地方开始一窝蜂的押宝旅游业。

然后,大家就看到了奇葩的一幕,一边是一二线大城市天天吆喝要过苦日子;一边是中西部接受转移支付的城市,各种大手笔的上马面子工程。

到底有没有钱?谁有钱,谁没钱?给人都整懵了。

生造出来的旅游消费,或许可以在网上热闹一阵,喊几嗓子泼天的富贵。但真的挑不起地方上的财税重担,搞不好,还整了个一地鸡毛欠了一屁股债。

从这些方面来看,我前面说的劳动力这些生产要素,只会流向收益和效益最大的地方,不是没有原因的。

人们用脚投票,是因为那里有良好的营商环境、高效的竞价机制以及精心呵护市场的政府等等很多的因素。

这些都是把吃苦,当成优良品质的中西部人民们,需要深刻反思的。

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我的心里挺凄凉的。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在大城市里奋斗追逐人生梦想,其实就是讨生活,混口饭吃啊。

累的要死要活的时候,回头再看一看落寞的老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这种感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频繁。

这种感觉,应该就是传说中的乡愁吧?

1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