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在五脏,有虚邪有实邪

炎黄国医吴越 2023-08-30 11:48:23

《辅行诀》原文: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除其瘛。

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时眩仆,视(其经)有余不足而调之。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包代受,故证如是。

又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然——王版无此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或吐衄血——王版无此句。虚则血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输,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邪在肾,则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涌泉、昆仑,视有余血者尽取之。

吴越感悟:

《辅行诀》中说的邪在五脏,与五脏虚实是什么关系?邪在五脏是不是也分虚邪与实邪?

一、“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时眩仆,视(其经)有余不足而调之。”——这里的“有余”,应该是实邪;“不足”应该是虚邪。

二、“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包代受,故证如是。”下文还有“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 可见,心包实证(用泻心(包)汤来治),是邪在心脏而由心包代受的实邪致病。

三、那么,心包虚证与心所受外邪是什么关系呢?《辅行诀》说“虚则血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因受到外邪的侵害,导致心脏“血气少”,进而出现“善悲,久不已,发癫仆”的症状,这就是心包虚证。其实质是外邪损伤了心脏的血气所致。所以补心包汤,功能是祛虚邪,从而能补救“血气少”的问题。

四、依此类推,其它四脏的“邪”,应该也是虚邪与实邪皆有。综合研读各脏的大小补泻方的对应症状,会更明确这一点,即:“邪在”某脏,既可使该脏致实,又可使该脏致虚。例如,脾受邪的情况——“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另外,肝脏受邪也类似,“邪在肝”导致的症状,有些症状象肝实证,有些症状象肝虚证。其它两脏(肺、肾)的情况也类似。

五、“邪在”各脏的治法:邪在心,在使用中药汤剂时是特殊对待的,即:心的虚实用补心汤、泻心汤;心受邪由心包代受,则用补心(包)汤和泻心(包)汤,这与其它四脏的补泻汤很不同。据此可知,其它四脏受邪,用中药汤剂时,脏虚与脏受虚邪都用补汤,脏实与脏受实邪都用泻汤。也就是说,其它四脏的补泻汤,既治脏本身的虚实,也能祛虚邪和实邪。

六、这里的“邪”包括不包括“外感天行”病邪(即六淫之邪)呢?——可以这样说:邪在五脏,用五脏补泻汤,这是一般的“邪”,而六淫之邪是比“邪在五脏”更强大的“邪”,因此要用二旦四神汤(比五脏补泻汤力量更强大)。比如,心(包)补泻汤是针对邪在心脏(由心包代受)的情况,而朱鸟汤则是针对心(包)受六淫之邪(同时也有“心气不足”)的情况。朱鸟汤包括了小泻心包汤的黄连、黄芩,同时又多用了鸡子黄、阿胶、芍药这三味药,整体力量比小泻心(包)汤更强大了。

吴越按:本文很多内容是对以前观点的修正,如与本人此前观点有不一致的地方,请以本文为准。当然,后面如有更深的感悟,会再著文阐述。

文中所述,如有不当,欢迎指正。对于文中所提示的方法,请深思、慎用。如遇疾病,建议寻找专业医师帮助。

中医博大精深,本文只是发表了笔者感悟的一点点所知所见而已。想要学习更多更深的中医知识,特别是想深入学习伊尹经方与张仲景经方的朋友,请关注笔者的其他作品。

附:炎黄国医著作总目录

优先推荐:中医经方破解是中医复兴的重大突破,请阅第一系列——

第一系列:“炎黄国医”经方破解系列著作(逻辑严密,阶梯递进,须按顺序学习):

C1、《“伊尹经方体系”课程讲义(汇编)》(对《伤寒论》之前的经方起源的准确破解)——有配套讲解视频:“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

C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如同数学规律般明晰)——有配套讲解视频:“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

C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续)》(继续运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其它药方,至此,伤寒论113方与金匮要略262方全部破解完毕)

C4、《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从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中,归纳出100多种中药的用药规律)

吴越(中医深度研究者)

2023年8月30日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