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中国的基建实力,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绝对都是“真香”级别的存在。
从高铁、高速公路,到桥梁、隧道,中国的基建团队可以说是“没有他们建不了的,只有你想不到的”。
这也让不少国家主动抛出橄榄枝,希望能借助中国的技术力量来优化自己的基础设施。
然而,就在一片合作共赢的氛围中,却发生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肯尼亚,居然逮捕了中国援建工人,还试图用这种方式向中国叫板。
中国的回应也是毫不客气——直接撤回所有援助。
这波操作,真的有点离谱要知道,中国和肯尼亚的合作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
两国建交后,中国不仅提供了经济技术支持,还帮肯尼亚建设了不少地标性项目。
像莫伊国际体育中心、卡通都医院,甚至是甘波基-塞勒姆公路,这些都是中国援建团队的心血。
在这几十年的合作里,中国一直秉持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不干涉肯尼亚的内部事务。
而且,每一个援建项目都有正式的协议保障,所有的工人更是经过严格筛选,签证、护照一应俱全。
然而,这种双赢的合作模式,竟然在2016年迎来了“翻车现场”。
当时,中国援建团队正在肯尼亚西南部的纳罗克县推进一个重要的铁路项目。
就在工程快要完工的时候,当地突然冒出了大约200名青年,手持棍棒冲向中国工人。
他们不仅对中国工人恶语相向,还直接动手打伤了14人。
更让人无语的是,肯尼亚警方非但没有控制施暴者,还反过来逮捕了正在医院治疗的中国工人。
理由?说出来都不信肯尼亚警方的解释,让人听了哭笑不得。
他们声称这些中国工人“非法入境”,没有合法的签证和护照。
这种说法很快就被中国外交部门打脸。
经过调查取证,这14名工人的所有证件都齐全,完全符合当地的法律要求。
也就是说,肯尼亚警方的指控完全就是无稽之谈。
那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经过进一步的调查,才发现问题的根源竟然是当地群众的不满。
很多肯尼亚居民认为,中国援建工人“抢走了他们的饭碗”,导致他们失去了工作机会。
而这些情绪被逐步放大,甚至演变成了激烈的“排华”行动。
而肯尼亚警方的强行逮捕,说白了就是为了向中国政府施压,试图借此索要更多的援助和赔偿。
中国出手,这次硬气到底面对这种无理取闹的行为,中国政府的回应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强势反击”。
在确认工人没有任何过错后,中国直接暂停了所有援建项目,并要求肯尼亚政府给出合理解释。
不仅如此,中国还迅速召回了所有的援建物资和人员。
这一系列操作,让肯尼亚方面彻底慌了。
原本想捞点好处的肯尼亚政府,很快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他们一边释放被扣押的中国工人,一边对外宣称这次事件只是“居民酗酒闹事”引发的误会。
然而,这种低级的甩锅显然无法平息中国的愤怒。
毕竟,肯尼亚不仅没有感激中国的援助,还反咬一口。
这让不少中国网友都在社交媒体上高呼:“撤援撤得好!”
背后的矛盾,其实早有迹象其实,肯尼亚当地居民对中国援建项目的不满,早就有迹可循。
很多人觉得,中国援建团队的到来,让他们的就业机会变得更少。
更有部分媒体煽风点火,称中国企业“只顾自己赚钱”,完全不考虑当地经济的发展。
这种错误认知,加上文化差异和管理模式的冲突,让矛盾逐渐积累,最终爆发。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显然不是。
根据《环球时报》的调查,中国企业在肯尼亚的属地化用工比例普遍达到1:10,也就是说,每一个中国工人背后至少有10个肯尼亚员工。
而且,中国企业还会为当地工人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仅在这次事件涉及的铁路项目中,就有超过2万名肯尼亚劳工接受了专业培训。
这些努力不仅没有被肯尼亚群众理解,反而被某些人曲解为“限制经济发展”“剥夺就业机会”。
这种误会,确实让人感到遗憾。
撤援的背后,是更深的警示中国选择撤回援助,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工人,更是为了向肯尼亚政府发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合作可以,但前提是相互尊重。
你可以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但绝不能通过伤害合作伙伴的方式来达成目的。
这种强硬的态度,也让其他合作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
其实,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一直都秉持着“授人以渔”的理念。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教育、医疗,中国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帮助非洲国家提升自身能力。
这种无私的付出,换来的却是无端的指责和伤害。
这次事件,也让中国在未来的合作中更加谨慎。
中肯合作,还会继续吗?尽管这次事件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中肯之间的合作并不会因此彻底中断。
就在2017年,中国和肯尼亚合作的蒙内铁路正式开通。
这条铁路被称为“肯尼亚的世纪工程”,不仅采用了全套的中国标准,还为肯尼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更重要的是,它为肯尼亚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长远来看,中国和肯尼亚的合作,依然有很大的空间。
但正如《战狼》里的那句台词:“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羔羊。
在追求合作共赢的同时,也绝不会容忍任何形式的欺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