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泪囊粘膜发生慢性卡他性或化脓性炎症称为慢性泪囊炎。本病属中医流泪症范围。
流泪是指泪液无制,溢出眼外而言。流泪多因风邪引起,故《诸病源候论》有“目风泪出”记载,《秘传眼科龙木论》有“冲风泪出”,《原机启微》有“冲风泣下”,《银海精微》有“风泪”、“迎风流泪”等记载。
临床上根据泪出冷热有别,分为“迎风冷泪”、“迎风热泪”、“无时冷泪”、“无时热泪”。在与脏腑关系上,因“五脏化液····肝为泪”(《素问·宣明五气》),故治疗上多从肝治。
迎风热泪表现为见风则泪流而热,眼无别症,伴口鼻干燥,头晕耳鸣,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或带细数。乃肝经风热所致。
迎风冷泪表现为遇风则冷泪频流,面色无华,唇淡甲白,舌质淡,脉细。甚则伴有肢冷身凉,口中和,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乃肝血不足,风寒外乘而形成。
无时热泪表现为日间常流热泪,夜则干涩,伴有头晕目暗,舌苔薄白或薄黄、质红、脉细数。乃阴虚火旺,风动上扰所致。
无时冷泪表现为常流冷泪,遇寒更甚。伴有眼目昏眩,瞻视不明、耳鸣耳聋,失眠遗精,腰腿酸软。舌苔白,脉细弱。乃肝肾两亏所致。
流泪一症,不外乎冷泪和热泪之分。热泪多因于“风火”;冷泪常由于“风寒”,故《诸病源候论·睊目候》指出:“睊目者,是风气客于睑眦之间,与气血津液相搏,使目眦痒而泪出,目眦恒湿,故谓之明目。”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平肝泻火,疏风通窍止泪。
基本方:祛风通窍汤。
组成:全蝎、荆芥、蝉蜕、玄参、麦冬、石菖蒲、甘草、草决明。
功能:疏风泄热,平肝止泪,养阴生津。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
主治:流泪症。
方解:全蝎辛平入肝经,有良好的祛风通络作用;荆芥散风热,清头目;蝉蜕疏肝经风热,对风热目赤,多泪疗效较好,三味药合用,有疏风热,通络止泪的作用。草决明清热平肝;石菖蒲“通九窍,明耳目”(《本经》),治“头风泪”(《药性本草》);玄参、麦冬养阴清热。
加减运用:迎风热泪频流,口渴便秘,小便短黄,舌红少津,脉弦数有力者,加菊花、蔓荆子、青葙子、夏枯草、栀子等以疏风热,泻肝火;无时热泪,眦部碜痛,窍道阻遏者,加菊花、蔓荆子、黄芩等以滋阴清热疏风;遇风则冷泪频流,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其症是肝血不足,风寒乘虚而侵,寒邪凝滞遇风则动所致,加防风、白芷、羌活、当归、白芍等以养血祛风;无时冷泪泪绵绵,眼目昏眩,瞻视不明者,乃肝肾阴虚,阴血耗伤,阴损及阳所致,加枸杞、生地、首乌、五味子等以温养肝肾。
典型病例:
流泪症
王x,女,31岁,遇风流泪数月。曾服中西药物和外用氯霉素眼药水等,均效不显而前来名医门诊咨询就诊。常遇风热泪涌流、口干鼻燥,眼部微痒,舌红苔薄白,脉弦小数。
辨证为肝热挟风上扰于目所致。治疗以疏风泄热,平肝泻火为法。方用祛风通窍汤加青葙子、菊花、栀子、夏枯草。
服药5剂后,口干鼻燥减,热泪外流尚有,但不再“涌流”,续原方7剂,流泪症已愈,追访二年未见复发。
按语:古代医家认为“风、火一也”。《医论三十篇》亦认为:“有因风而生火者,有因火而生风者······风息而热散。”告诫后世,治热应注意疏风,风散则热易消。故本方用荆、蝉、菊以祛风,投夏枯草、青葙子、栀子、草决明以平肝泻火,祛风与清热并用。尤其全蝎祛风通络之力较强,用于此方,使祛风平肝之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