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墨皇,乾隆未在上面盖一个章,86个字历经几朝无人认全,却被他破解

瑞知道讲故事 2024-12-30 10:33:56

西晋时期,陆机用一支秃笔在一张比A4纸还要小的牙白色麻纸上,写下一封共有9行86个字的信,谁知,这作品却被称为“墨皇”,他自己也因为这幅作品比肩“书圣”王羲之!

这幅书法作品就是大名鼎鼎的《平复帖》。《平复帖》有什么特别之处?

0

1

一个是它在清朝时被收入内府,但“盖章狂魔”乾隆皇帝却没在上面盖过一个章,留下一个字。

二是,帖上的86个字,历经几个朝代都没人认全,有人一生研究都没多认出一个字,这是怎么回事?

《平复帖》诞生在西晋初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收藏信息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被当时的收藏家殷浩珍藏,在上面留下了他的章。

北宋时期,《平复帖》被宋仁宗的驸马李玮收藏。

再之后,就到了宋徽宗赵佶手上,宋徽宗对这幅字非常喜欢,还因为内文有“恐难平复”四个字,而亲自在卷首用泥金亲笔题写了“晋陆机平复帖”六个瘦金体书法。

可以说,“平复帖”是宋徽宗给起的名字。并一直流传至今。

1126年,靖康之难爆发,北宋灭亡,宋徽宗内府收藏的名贵书画也被抢劫一空,《平复帖》就此下落不明。

等它再出现,已经是300多年后的明朝万历年间,《平复帖》被收藏家韩世能珍藏。他的门生、著名的书画鉴赏家董其昌在卷上留下了两段重要题跋。

再之后,收藏家张丑从韩家买到《平复帖》。清朝时,《平复帖》辗转传到了大收藏家安岐的手里。

0

2

从《平复帖》有明确记录的唐以后的1000多年间,许许多多的文人学者试图解读,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读懂全文。因为《平复帖》是用介于章草和今草之间的文字书体来书写的,这种字体主要流行于三国时期和西晋时期,后来因为比较难懂,就被弃用了,而且在流传的千百年间,由于纸张磨损,很多字的一部分都被磨掉了,这就让人更难以辨认。

明朝收藏家张丑曾苦心研究多年,仅仅从(86个字里有两个磨损掉了)剩下的84个字里认出14个字。

清代收藏家安岐也试图在张丑的14个字基础上进一步解读,但怎奈努力了几十年,到死也没能再多认出半个字来。

后来,一位日本人梅园方竹在张丑的基础上,又多认出了5个字,认出的字达到了19个。

再后来,《平复帖》进入内府,乾隆把它当作生日礼物送给了母亲。

有人曾对乾隆拥有过《平复帖》表示怀疑,因为乾隆没在这作品上留下任何痕迹,这太不像他的做派了。

有人分析:一是得到作品后,很快他就送给了母亲,自己就不好再拿回来把玩鉴赏了;二是《平复帖》字体生涩,内容又不好懂,不是乾隆喜欢的风格。所以,《平复帖》才侥幸逃脱乾隆的“魔掌”。

太后去世后,《平复帖》被赐给皇孙成亲王永瑆,并被传下来。后来就传到了他的第五世孙载治。载治去世时,他的两个儿子溥伦和溥侗只有几岁,年幼无知。光绪帝就委派恭亲王奕訢来代管成亲王府的事务。为慎重起见,奕訢将《平复帖》携至恭亲王府代为保管。从此,《平复帖》便到了恭亲王府。他去世后,溥伟、溥儒继承了《平复帖》。

溥儒,即溥心畲,也是著名的书画家、收藏家,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他的母亲去世,为了尽孝,他把《平复帖》以四万大洋卖给了“民国六大收藏家”之一的张伯驹。

0

3

张伯驹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他从30岁开始初涉收藏界,曾以6000大洋买到北宋范仲淹的《道服赞》,7000大洋买到展子虔的《游春图》,杜牧的《张好好诗》、李白的《上阳台帖》等也都被他收归囊中。

北京沦陷后,张伯驹带着夫人潘素四处逃,但整整四年,不忘把《平复帖》珍而重之地带在身边,甚至藏在衣被之中。这样,才让国宝《平复帖》得以留在中国。

有人出五倍价格购买,但张伯驹断然拒绝,并说:“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1956年,张伯驹与妻子潘素将《平复帖》《张好好诗》《道服赞》以及黄庭坚《草书》等八幅书法捐献给故宫,并婉拒了20万元的奖励。

当代著名学者、古文献鉴定家启功是张伯驹的好友。启功先生研究全帖的释文最被世人认可: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缺省字)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释文据启功《〈平复帖〉说并释文》)

启功先生用一生时间考证出《平复帖》全文,解开这八十四个章草的千古之谜,还评价说:“十年遍校流沙简,《平复》无惭署墨皇。”

《平复帖》被称为“法帖之祖”“墨皇”,是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位列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也是现存最早的书法作品,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是中国已见最古老的法书瑰宝,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晋代珍品。

它背后传承和守护的故事更动人。如果你去故宫博物院,有机会一定要看看这“墨皇”《平复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