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丰水季面积是枯水季的十倍,22年几乎干涸

四面八方风 2024-11-07 11:02:15

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其水文特性非常独特,主要表现为丰水季和枯水季之间极为显著的对比。

鄱阳湖简介

鄱阳湖一带最初是由江西北部基底古老岩石受力挤压后,西边抬升为山体,东南边下陷为盆地,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湖盆雏形。在约1.35亿年前,这个盆地沉陷成巨大的盆地,湖盆是一个由南向北倾斜的古赣江下游河谷盆地。距今六七千年前,积水逐渐积聚,形成了湖泊,即秦汉文献中所记载的彭蠡泽。

早期的彭蠡泽主要位于长江北岸的鄂东、皖西滨江地带。位是古长江的泄洪洼地,隋唐以前的彭蠡泽仅局限在鄱阳北湖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彭蠡泽逐渐向东南方向扩展,在唐末五代时期,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高温多雨,导致长江径流增大。

这种气候变化使得鄱阳平原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长期沉降。彭蠡泽迅速向东南方平原扩展。具体来说,彭蠡泽越过长江,逐渐吞没了南岸的一片平原。这一过程在北宋初期基本完成,奠定了今天鄱阳湖的范围和形态。

明清时代,鄱阳湖作为古代从北方进入江西的唯一水道,在交通上具有重要地位。鄱阳湖明清时代的面积曾达到4256平方公里,比目前夏季平均面积3960平方公里略大。木材等物资通过赣江运入鄱阳湖,再经九江入长江,转销江南或入大运河运往华北

丰水季(夏秋季节)

丰水季的鄱阳湖水域面积广阔。夏季受长江流域及其自身水系的持续降水影响,持续的降雨和上游河流(如赣江、修河、信江、饶河、抚河等)的大量来水,鄱阳湖水位迅速上涨,可达到20米或更高。

水量充沛,湖面迅速扩张,可覆盖面积高达4000多平方公里,形成一片浩渺无垠的水域景观,仿佛与天际相连。

此时的鄱阳湖波涛汹涌,浪涌波腾,湖面上常有浪潮翻腾的景象,适合观赏开阔壮丽的湖景。湖周边湿地生态丰富,但难以见到大片的陆地景观。

丰水期为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同时也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吸引成千上万的候鸟前来越冬或繁殖。由于水位高,这一时期适合开展各类水上运动和游览活动。

枯水季(冬春季节)

枯水季鄱阳湖水域面积剧减十分严重。 进入冬季后,降水减少,加上长江水位下降,鄱阳湖的水域面积可缩减至500平方公里左右,仅为丰水期的约八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在枯水季节,随着湖水退去,大片的湖底露出水面,形成湿地、水滩、芦苇荡和野草丛,成为牛羊等动物的天然牧场,展现出“枯水一线,丰水一片”的典型特征。广阔的湖底变成了迷人的草原,面积可达200万亩,草甸茂盛,形成了中国东部罕见的“湖底草原”奇观。

尽管水体减少,但枯水期的鄱阳湖展现了另一番美景,茂盛的芦苇荡、丰富的湿地植被吸引了众多水鸟栖息,是观鸟和研究湿地生态的绝佳时期。游客和研究人员有机会步行进入平时淹没的区域,探索湖底的地形地貌,发现历史遗迹或进行科学考察。

鄱阳湖为什么年面积变化这么大

鄱阳湖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降水特征。夏季高温多雨,而冬季温和少雨。这种气候条件下,每年的降水量变化幅度大,导致湖水补给量在不同季节间有显著差异,从而引起水位的大幅波动。

鄱阳湖与长江之间存在紧密的水文联系,它是长江的重要调节湖泊之一。在长江汛期(通常是7月至9月),长江水位上涨时,会通过长江与鄱阳湖的连接水道倒灌入湖,推高鄱阳湖水位。而在枯水期,鄱阳湖则对长江下游起到补给作用,水位随之降低。

鄱阳湖在汛期承接大量长江水位,枯水季还要补充长江

江西省的地势特点使得多数河流最终汇聚于鄱阳湖,包括修水、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等五大水系。这些河流在雨季带来大量径流,而在旱季径流要小得多。进一步加剧了鄱阳湖水位的季节性变化。

鄱阳湖区域内降雨分布极不均匀,尤其是夏季集中性强降雨事件,如连续暴雨,能够迅速增加河流流量,导致鄱阳湖水位急剧上升。而冬季降雨稀少,则使得湖泊水位降低。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也影响了鄱阳湖地区的降水模式,夏季降雨量的减少或极端降水事件的增多,都可能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水位季节性变化规律,使得水位变化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

2022年鄱阳湖及其周边地区经历了严重的干旱,鄱阳湖进入了极枯水期,刷新了自1951年以来多项“最早”历史纪录,鄱阳湖水位下降至7.1米,面积萎缩至仅244平方公里。

鄱阳湖年水位变化和三峡工程也有关系

三峡工程的建设改变了长江流域的水文情势,影响了鄱阳湖的入湖水量。三峡水库在每年的9月至10月份进行蓄水,这一过程会导致鄱阳湖水位下降。研究表明,三峡工程在9~10月份蓄水期间,可以拉低鄱阳湖水位0.4~1米,其影响大约占同期湖泊水位下降的33%~42%。三峡水库汛末蓄水(10—11月份)将降低湖口水位0.4~1.6米。

由于三峡水库的调度运行,从9月起至来年的1月,出湖(入长江)水量开始大于来自鄱阳湖流域的入湖水量,导致鄱阳湖水位逐渐下降。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