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七十年代,有人说那是一个精神富足、清风正气、充满激情的年代。也有人说,那是一个一穷二白,连饭都吃不饱的时代,如果让现在的人重新回到那时候生活,估计99%的人都不愿意。
那个时候,生活条件艰苦,物资极度匮乏,有时甚至还得漫山遍野找吃的,可为什么依然有很多人怀念呢?说起当年的故事,总是滔滔不绝,难道说那个年代真的很不一样吗?
困难时期下的人
从1959年开始,因为受到各种错误决策的影响,加上当时全国的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的自然灾害,使新中国面临了从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经济困难。1960年,灾情进一步扩大,北方持续爆发大旱灾。
在三年困难时期,各地的粮食、油、蔬菜还有副食品等都十分紧缺,人民甚至连最基本的一日两餐都难以保证,一碗稀饭稀到都找不米,饿到极点的时候,就只能到野外找吃的,什么土豆苗、兰瓜根、米糠,甚至连榆树皮和观音土都要往肚里咽。
由于长期饮食严重失调,那个年代还流行起了浮肿病,患肝炎和妇科病的人数也在成倍增加。因为出生率大幅下降,死亡率又明显升高,据统计,1960年全国人口相比上一年减少了1000万人,像河南信阳地区,这一年有9个县的死亡率超过了80%。
这样的年代,真的值得怀念吗?其实也值得。
火红的年代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缺点,也有每一个时代的优点。那个年代的中国,就像一个刚入学的新生,一穷二白,什么都在摸索,什么都需要人们去建设。
而在祖国的号召下,青年们都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当中,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搞好生产,共渡难关。虽然日子是苦了点,但人人都有坚定的信仰,对未来有希望。
那个时候,还没有多劳多得的说法,但干起活来总想争第一;哪里艰苦,哪里需要,领导就在哪;当了英雄,找不着人,人人都争做无名英雄,而不是无名路人。
可以说,那是一个滚烫的年代,有着炽热如火的人民。
在那样的年代,大家的情况都差不多,都是一样的穷,每个家庭也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攀比嫉妒心,生活平平淡淡。有饭,大家一起吃,有灾,大家一起渡。
在农村乡里,也很少有小偷小摸的情况,家里没钱了,就相互借一下,队里的粮食,不管是种在地里,还是堆在仓库,都不会有人拿,因为那时的人纯粹,好面子,守规矩。
生活压力小
人们的生活虽然清苦,但生活压力不大,没有房贷,没有车贷,“五个一工程”就能娶媳妇,也就是一张床、一个暖壶、一条被子、一个脸盆和一个痰盂,外加桌子,椅子等,而不像现在的什么三金,六金,什么三斤三两、六斤六两(百元人民币)。
而且,当时的新中国正处在大建设阶段,工作岗位多,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保证生活,所以他们的日子过得踏实,工作干得有劲,虽然说不出哪里好,但总能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
此外,那时没有限制生育,提倡“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所以每个家庭,基本都有三四个小孩。虽然养孩子有负担,但当时的教育成本低,生活成本低,孩子一生下来自己都会大,而有了兄弟姊妹,往后赡养父母的压力也小。
回过头来看现在,童年时期,是各种补习班;上学时期,是学习成绩、穿着打扮的攀比;长大之后,是工作内卷;结婚之前,是八万八,十八万八的彩礼,结婚之后,是车贷、房贷压力;有孩子后,是两个年轻人照顾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
人心淳朴
六七十年代的人,质朴,心地善良,没有那么多小心思,不会做弄虚作假的买卖,也不会坑蒙拐骗,更没有无孔不入的诈骗犯。
听老一辈的人讲,他们在小的时候,晚上睡觉都不用关门,夜间的凉风呼呼往家里进。不管多晚,女人们都敢一个人走夜路,要说害怕什么,就怕遇到牛鬼蛇神。
那个时候的食品,虽然少,但货真价实,蔬菜、水果、粮食没有杂质,没有怪味,没有毒素,吃的放心,人也没有什么怪病,大病。论食品里的营养,可能没有现在的人那么丰富,但人都有精气神。
并且在以前,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左邻右舍的关系好过远房亲戚,家里有什么事,邻居都会主动来帮忙,过年过节都是互送礼品,烟火气十足。但现在,楼上楼下连门都不会串,一年到头也说不上几句话。
总之,很多人怀念六七年代,怀念的不是那时的苦和穷,而是怀念那时的生活模式,那时候的抖擞精神,那时候的人际关系。
就像前面说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好与坏,美好的事物总是值得怀念的,而那本身也是他们的大好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