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和尚,感觉都是不食荤腥,每天粗茶淡饭,口腹之欲看得很淡。济公猪八戒那样的,算是另类。
其实,这是后来一系列规章制度约束下才形成的状态。佛教是东汉传入的,从东汉到魏晋,和尚都是可以吃肉的。
佛教五戒,指的是不偷盗、不杀生、不饮酒、不妄语、不邪淫。规定了不能饮酒,但是没说不能吃肉。不杀生和不吃肉是两个概念。咱们现在吃肉,也不用自己去杀生。
《西游记》中猪八戒名字中的八戒,指的是要遵循佛教的八种戒律,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不戴花环,不涂香),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过午不食)。
这里面,也没有说不能吃肉。
佛教的不食荤腥,也和吃肉没啥关系。
荤字,现在提起来都是鸡鸭鱼肉,火锅烧烤牛羊肉串。但是荤的本意,与肉没有联系。荤字是草字头,是草本植物的一种,特指葱蒜类辛臭的蔬菜。
佛教的五荤,指的是“大蒜、小蒜、兴渠、慈葱和茗葱”,兴渠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价值很高,当然也可以食用,味道和蒜差不多,所以也被划入五荤行列。但是这五荤,依然和咱们现在的荤菜没关系。
其实,不食荤腥这个词,真正和肉有关的,是腥。咱们现在提到腥首先想到的都是腥气,鱼腥。其实这只是腥众多意思中的一个。腥还指鱼或肉等食品,或者生肉。
但是,不食荤腥,也不是禁止吃肉的意思。和尚拿着法钵化缘,能得到什么吃的完全不确定。
最初的时候,如果有人给肉,他们也会直接吃掉。不会像影视剧中演的那样,佛教的虔诚信徒,肚子都饿的咕咕叫了,还会面对碗里冒着热气的红烧肉连连摆手,说我们佛家不吃肉,麻烦给点斋饭。
所以,之前和尚是可以吃肉的,尤其是可以吃三净肉。而三净肉,就是“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为己所杀?”的肉。
就是说,只要没有看到或者听到屠杀的过程,不是因为自己而死亡的动物,都可以吃。这个就太普遍了,现在我们在超市买点肉,出去点几盘菜,谁也看不到牛羊猪是怎么被杀的。
后来,在三净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项,变成了五净肉。这两项是自然死亡的可以吃,动物世界丛林法则,被其它动物杀死的可以吃。基本还是在三净肉的框架之内。
那么,和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能吃肉了?这就要说到特别能折腾的出家皇帝萧衍了。
萧衍想当和尚,为了实现这一夙愿,他前后出家了四次。只要不是全家都信佛,普通人出家亲戚朋友都得劝一下,更何况是皇帝。你出家了六根清净,国家一大摊子事怎么办?
可是,皇帝就是要出家,大臣即便反对激烈也阻止不了。没办法,只能花钱来赎人。
萧衍第一次出家,三天后回来了,宣布要大赦天下。第二次出家,走了好多天也不回来,大臣着急了,凑了一个亿把皇帝赎回来了。接着萧衍第三次出家,大臣凑了两个亿将其赎回。然后萧衍又出家了,大臣又凑了一个亿赎回。
萧衍四次出家,大臣一共凑了四亿钱赎人。也不知道萧衍与自己的子民是什么仇什么怨,把国家霍霍的民不聊生还不罢休。
总之吧,萧衍非常笃信佛法,一心想出家。虽然最后没成,但佛教在他的保护下飞速发展。而萧衍身为皇帝,位高权重,看到佛教有些不合他心意的地方,直接下旨就给改了,比如吃肉。
萧衍写了一篇《断酒肉文》,说朕身为皇帝,笃信佛法,已经多年不吃肉了,所以你们也不要吃肉了。以后若是佛家弟子吃肉,就按照违法乱纪处理。
肯定有僧人不服气,我一天不吃肉就馋得慌,你不喜欢吃肉就颁布旨意不让吃了,我们怎么办?于是这些人联名上书,说佛经中没有明令禁止不允许吃肉,你不能这么做。
萧衍接到上书后嘿嘿一笑,这事好办。他召集三位大师开御前会议,商讨佛教子弟能不能吃肉。能被他请来的,当然都是打探好消息支持他想法的,并且这么多年也享受了很多好处的人。
所以,皇帝提议,大师从浩如烟海的佛经中找到点模棱两可的话,这事也就定下来了。
但是,萧衍只是南朝的皇帝,只能管南朝的事情,所以北朝和尚还是吃肉的。后来周武帝宇文邕灭佛,提出了“三不净”,其中一个就是和尚吃肉不净。北朝的和尚一听,立马不敢吃肉了。
所以,南北朝之后,和尚不吃肉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