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悟透了,就会变得沉默

聚静品岁月 2024-11-22 19:08:53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说:

“人一旦悟透了,就会变得沉默,不是没有了与人相处的能力,而是没有了逢场作戏的兴趣。”

耳不闻人之非,口不言人之过。

不羡慕谁,不嘲笑谁。

只在自己的世界里独善其身,在别人的世界里顺其自然。

当一个人变得越来越沉默,或许是因为他悟透了,变成熟了。

一,沉默不是清高,而是看透

人到中年,发现可以聊得来的人越来越少。

酒桌上、通讯录里那些万千人脉,能说真心话的寥寥无几。

有时候心酸委屈想找人倾诉,可话到嘴边却又吞了回去。

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感同身受这几个字。

倾诉,可能只会是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是嘲笑的对象。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很好的例子。

她的一生是悲惨的,但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在人前抱怨,述说自己遭遇的事情。

一开始人们都会同情,可她不厌其烦的说,人们就开始厌烦了,并开始嘲笑她傻,嘲笑她的遭遇。

人到中年后,最不愿看到的结局,就是这种不被理解的痛。

很多时候,我们选择沉默,不是因为处理不好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是看透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与脆弱。

有些话不如不说,有些关系不如不要。

与其想要得到别人的同情,不如让自己强大起来。

二,沉默不是孤独,而是沉淀

作家尼采说: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鸣惊人背后往往暗藏着经年累月的深耕与潜伏。

​就像楚庄王在继位之初,三年不理朝政,醉于享乐,被手下人质疑。

他不去理会,以一只大鸟自喻: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经过多年的暗中观察,他知道了谁是可用之才,开始临朝,改革政令,带兵讨齐,最终称霸天下。

沉默是摆低姿态,是积蓄力量,也是一鸣惊人。

人,想要过好这一生,都要学会在沉默中沉淀自己。

只有耐心经历沉默的过程,才能最终享受成功的喜悦。

好铁不怕千般炼,大树要待十年期。

向下扎根,沉默生长。

熬过寂寞的长夜,终将迎来不可阻挡的强大。

三,沉默不是逃避,而是智慧

作家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说: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适时地选择沉默,也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因为有时候能言善辩,并不比沉默不语来得通透得体。

正所谓“言多必失”。

你越是着急地想要表现自己,越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真正有智慧的人,知情不矫情,看破不说破。

洞若观火而绝口不提,心中有数却三缄其口。

止语是上等的智慧,止心是上等的纪律。

时间终会教会我们万事藏于心,而不表于情。

作家卡夫卡说:

“您不知道,沉默包含了多少力量,咄咄逼人的进攻只是一种假象,一种诡计,人们常常用它在自己和世界面前掩饰弱点,真正持久的力量存在于沉默之中。”

沉默,是蓄力,是思考,是智慧,是岁月积淀出来的一种浑厚强大的力量。

人生,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没有人陪着又怎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路途多坎坷,没人能替你走。

做一个沉默的人,沉默面对人生的风云;修一颗安静的心,安静做好自己的事。

余生,愿你不争不抢,不卑不亢,做个不动声色的大人,沉默以对,寂静欢喜!

2 阅读: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