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
在溥任的记忆中,过往皆是战争。直到现在,才算有了稳定的安身立命之所。
他看着偌大的王府,向父亲提议:
“如今王府上下总共十几口人,住在这里实在是浪费了这么好的庭院。我们不如将院子卖给国家,供其做研究如何?”
父亲载沣欣慰于儿子的远见卓识,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除此之外,他还谨遵父命,将家中的古玩字画全部捐给国家,其中包括极为珍贵的皇家御用金牌、玉玺等物件。
据古玩专家称,溥任捐赠给国家的文物,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为何视金钱如粪土的溥任,却格外注重学术研究,心甘情愿将偌大的王府捐给国家?
01创办学校,教书育人1947年,在父亲的支持下,溥任将自己在后海亲王府的一座房子腾出来,用于创办私立小学,意在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丰富学生的知识素养。
而这所学校,就命名为“竞业小学”。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很符合当下的环境,意在告诫学生应当积极进取,创造美好的未来。
由于父亲载沣向来注重子女的教育,所以学校的老师皆由兄弟姐妹自行承担,而溥任则担任校长一职。
因为是初创,很多家长并不信任这所学校,来这上学的孩子寥寥无几。
第一届只有60多名学生,虽然人不多,但溥任他们都认真对待,不敢有丝毫地松懈。
学校的教育,关乎学生的命运,而老师的品德,则影响孩子的言行。
由于教师专业素养高,对待学生也视如己出,口口相传,学校的名声终于传了出去。
虽然溥任自小熟读四书五经,接受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但并不传统死板。
他虚心借鉴西方教育之所长,融合中国发展之实际,创造性地设置了图书馆与音乐教室,让孩子们在学校既能有所学,也能有所玩,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
溥任曾说:“教育的意义不止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格。我希望这些孩子都能成为有思想、有担当、有能力的人。”
而他为了更好地教育下一代,凡事都亲力亲为,包括教案编写、学生管理与日常维修。
竞业小学在他的管理之下,成为当时极负盛名的学校,被大家誉为“中国最先进的小学”。
当然,这并非夸大其词。
举世闻名的社会各界优秀人才,如钱钟书、陈嘉庚、李叔同等人,都毕业于这所学校。
而钱钟书感念于溥任的付出,更怀念在学校的美好时光。
“在竞业小学读书,是我此生最美好的回忆。在这里,我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做人。溥任先生是我的启蒙者,他教会了我太多东西。”
可见,溥任是一位好校长,更是一位好老师。
师从于他,是学生之幸,更是家长之福。
为何溥任尤其注重国民的教育问题?这是否与他的经历息息相关?
02溥仪之弟,选择却截然不同溥任自幼身份尊贵,长于醇亲王府,奶奶是慈禧,哥哥是溥仪。
从一出生,他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皇族传人。
尽管当时清朝在走下坡路,但依旧奢侈成风,吃穿用度皆上乘。
年幼的溥任曾天真地问过父亲:
“我以后也能当皇帝吗?”
父亲摇了摇头,意味深长地说:
“时代变了,我们要学会改变看世界的角度,适应新的社会。”
尽管年幼的他不懂得父亲的深意,但仍将这句话记在心中。
好景不长,辛亥革命后清朝土崩瓦解。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事实,唯独哥哥溥仪。
1932年,妄想帝制复辟的他,不惜借助日本侵略者的势力,甘当日本伪满洲的傀儡皇帝。
而溥仪也曾邀请溥任去东北,担任摄政大臣一职,但被他一口回绝。
日寇入侵,有能力者皆保家卫国。
而他虽无缚鸡之力,但有爱国之心,断不会同侵略者合作。
尽管如此,毕竟血浓于水。
一日,父亲带着他前往东北去看望“美梦成真”的溥仪。
当时的溥仪,已经心甘情愿沦为了日寇的走狗、国家的叛徒,看到父亲与弟弟的到来,不仅没有丝毫喜悦之情,还听从日寇的命令,将两人强行留在东北。
父亲载沣见到卖主求荣的儿子以及嚣张跋扈的日寇,怒不可遏:
“你连石敬瑭都不如!”
尽管他生气地大骂溥仪,但并不能唤醒此人的迷梦。
父子两人无故被扣在东北,聪明的溥任知道父亲想回北京,就一起绝食装病。
好在溥仪良心未泯,求得日本人的同意后,放走了他们。
也就是从这时起,溥任认识到了日寇的丑恶嘴脸与血腥残暴,抗日之情油然而生。
抗战期间,囿于身份的特殊性,怕累及家人,伤及无辜,无法与日寇正面对抗。
但他多次利用自己的皇族身份与人脉关系,提供物资,援助抗日救亡的队伍。
后来,得到父亲首肯后,溥任在天津组建了一支抗日义勇军,配合大家作战杀敌。
而由于他的皇族身份,许多人看到他竟能不顾自身安危,义无反顾地加入抗日救亡的队伍中,备受鼓舞,纷纷投身到革命行列中。
除此之外,他还凭借出色的文采与流利的口才,撰写文章,鼓舞士气;当众宣讲,振奋人心。
通过这种方式,将大家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共克外敌。
一心向国的溥任,在解放后是否依旧为国家、为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
03 倾其所有,热心公益1988年,已过古稀之年的溥任,身体状况大不如前。
尽管依旧热爱教育事业,但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他还是决定退休,安享晚年。
退休后的溥任没有了繁重的工作任务,每天都会去街上遛弯散步,遇到街坊邻里也会坐下来闲聊片刻,碰见学生则关心他的近况。
因其低调朴素又平易近人,乡里乡亲都喜欢尊称他一声“任四爷”。
而溥任也并不排斥这个称呼,这是人民对他的接纳与认可。
虽然已经退休,但他仍然痴迷读书,并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在研究清史的工作上。
而他也因此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利用职务之便,借阅了大量资料,发表了数篇与自身相关的文章,还悉心整理了父亲的日记。
溥任常说:“虽然是皇族,但我们一家人自力更生,从不靠吃‘祖宗饭’,是光荣的且自豪的。”
除研究清史外,他还格外重视我国的公益事业。
他的薪资虽不高,但向来节俭,从不多花一分钱,而是力所能及地资助他人。
溥任曾经与家人一起,为北京郊区的一所小学捐款1万元,用于日常所需。
为了更好地资助有需要的同胞,擅长书法与绘画的他,还与二哥一起合力创作的书画,在日本卖出了60万日元的高价。
而他们在收到这笔钱后,第一时间就捐给了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我国建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开了先河。
1999年,溥任又在韩国开办了书画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他借助这次活动,与各国文化使者进行交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溥任也因此赢得了赞誉,赚取了报酬。
他将全部所得捐给了希望工程,资助更多贫苦家庭。
而溥任自己的生活却极为拮据,晚年居住的房屋,夏天雨季经常漏雨。
他竟舍不得拿出一部分工资来修缮,宁可自己住得差点,也要将大量钱财捐给公益事业。
为中国的慈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5年,溥任因病逝世,享年97岁。
他的一生大起大落,见证了清朝的覆灭,也目睹了日寇的投降。
但从未迷失自我,而是清醒自持,远离一切纷纷扰扰,甘愿为国家、为人民倾尽所有。
在他逝世后,众人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他举行了一场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
爱新觉罗家族的上百名成员悉数到场,与这位心系国家的老人做了最后的告别。
结语一朝梦醒,转变的不只是身份,还有一颗时刻准备迎接现实挑战的心。
溥任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很早就领悟了接受并改变的道理。
淡泊名利、放低姿态、远离纷争,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岁月,都得以保全自身、顾及家庭。
反观溥仪,清朝覆灭,却心存幻想,妄图复辟,落得个身陷囹圄的下场。
有国,有家,有未来。
深谙此道理的溥任,力所能及地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他值得被尊重,也理应被称赞。
-END-
【文|顾言珩】
【编辑|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