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参加殿试,试卷却被人打上标记,不得录取为前十名

岑岑说历史 2024-10-14 15:44:36

蔡元培光绪十八年参加殿试,但是考试的时候卷子上被人盖上了红章,并告知他不允许被选中前十名。

这是为何呢?因为他是光绪十六年通过了会试,但是他自己觉得字迹太丑,不敢参加当年的殿试。两年后才参加光绪十六年的殿试。 这种行为在科举中就算是复读生。对此清朝有特别的规定,不得录取为前十名。

科举考取进士的流程,先是礼部组织会试,通过的考生为贡士。贡士再进行由皇帝本人举行的殿试。殿试后为进士。按照惯例,殿试不淘汰人,只排名。

从二月的会试到五月的殿试有两个多月, 这几个月会发生太多的意外, 如果考生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殿试呢?科举一路走过来不容易,肯定要再给他们机会,这些人就是殿试的复读生——“补殿试”。

有清一代,共有264名补殿试的考生,

顺治六年,江苏无锡人邹忠倚弃考殿试,三年后,顺治九年,考中状元。

顺治十五年,浙江湖州府严我斯,因为会试落榜,考后自行回家,错过殿试。康熙三年再次参加殿试,考取状元。

顺治十八年,河南归德府李元振,自己觉得水平不够,放弃殿试回家。康熙三年再次殿试,考取探花。

纳兰性德,康熙十二年会试中榜,考前生病,三年后,再次殿试,中二甲第七名。

戴有祺,康熙二十七年会试,母亲去世,康熙三十年,考取状元,等等,

大量的考生以各种理由延期殿试,殿试和会试的考试内容完全不一样。这些复读生凭空多了三年的复习时间,对其他考生其实是个极大的不公平。为了制衡这种事情,康熙三十九年,康熙下令,复读生不得进入前十名。

殿试名义上是皇帝亲自组织,但在实际操作上,皇帝依旧是派遣大员读卷。大员选出最好的十份试卷,然后送给皇帝。由皇帝御笔选出状元、榜眼、探花。

补殿试被禁止献给皇帝, 由于考卷是糊名的,为了便于辨认,官员会在复读生的卷上敲上一个红章。这样这份卷子就不会交给皇帝了。

但是由于很多考生是由于客观原因不能参加“殿试”,这样就对他们不太公平。乾隆四年对这项规定做了调整,因为家人去世的丁忧而缺考的不再被限制。但是因病缺考的不考虑——谁知道你是真病还是假病。

但是有意思的是这项补充规定执行后,从乾隆四年到光绪三十年的一百六十多年,再也没有出现过补考的状元。最高只出现过几个前五名。不知道是否是阅卷大臣的偏见在作怪。

回到文章的开头,有人会想,殿试不淘汰人,复读又不能入选前十名了,就是肯定选不中状元、探花了。那么蔡元培瞎折腾什么呢?

每次殿试有三百多人参加。他只是不能入选前十名而已。其他的名次也很重要。清朝的科举制度,殿试后面还会朝试,殿试加上朝试,还有前面的会试。这三个成绩综合起来,将决定他们能否入翰林院。

如果不能进入翰林院,那么他们就是以七品官员起步。除非后面有奇遇,他们的仕途将在五品结束。但是如果进入了翰林院,最后成为翰林,那么前途不可限量。 清代的汉人大学士,大部分都是瀚林出身。

这就是那么多人拼命复读的直接原因。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