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患者问我:
“我的肌酐能不能降低?”
降低肌酐的方法众多,归根结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减少肌酐的产生,另一类是加速肌酐的排泄。尽管方法繁多,但多数方法并不能真正恢复肾功能,而只是辅助手段,多多少少带有干扰肌酐检测的性质,并无法改变肾友们的最终结局。
当肾友们们询问如何「降肌酐」时,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如何「恢复肾功能」——这才是众多降肌酐方法中最有价值的一条路径,因为它可以改变肾友的最终结局。
肾衰患者(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肾友)数量庞大。在我国已发现的肾脏病患者中(约1300万人,占总人口的约1%),肾衰患者占比高达54%,即超过700万人。如果算上尚未被发现的患者,这个数字可能还会翻几倍。
那么,这么多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肾功能,都有恢复的可能吗?
不一定,这取决于肾脏损伤的类型,是「急」,还是「慢」。急性损伤可以逆转,而慢性损伤则不可逆转。
当然,近年来有些研究者重复肾穿刺,发现了少数慢性肾损伤逆转的现象和机制,不过人数少、逆转幅度小,远达不到痊愈标准。所以对于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慢性肾衰这种疾病仍是终生携带。
能逆转的、急性病变的肾友有多少?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时间问题。
因为慢性肾脏病患者也可能发生急性损伤,而急性病变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就可能转变为慢性病变。
例如,肌酐水平在短时间内的急剧上升,比如如从200升至300,通常属于急性损伤;然而,如果肌酐水平长时间稳定在300左右,则可能已转变为慢性损伤。而且,患者未来仍有可能继续出现急性进展。
跟踪随访研究显示,每年约有5%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会发生急性肾损害——这个比例虽然不算高,但如果从10年的时间跨度来看,发生急性肾损害的患者比例就接近50%;而在20年的时间跨度内,发生急性肾损害的肾友将占到大多数。
急性肾损害的诊断标准,是肌酐在7天内增幅超过50%。然而,也有许多患者的急性因素导致的肌酐增幅并不那么迅猛,可能在2-3个月内增加20%,但这仍然明显超过了常规的年增长率10%.
有些肾友经常感到困惑:“医生总说慢性肾脏病发展到尿毒症,需要几十年时间,但为什么我看到很多病友,在短短几年内就发展到了尿毒症?”
这是因为肾功能衰竭越严重,越容易出现急性进展。事实上在新发尿毒症患者中,伴有急性进展的患者占比高达约60%。
肾脏的急性损伤有8个明显的特征1.超声:肾脏大小萎缩不明显;
2.抽血:肌酐在3-6个月内出现新的增长;
3.症状:明显的水肿、尿少;
4.诱因:存在大量蛋白尿、缺水、感染、高血压、尿路梗阻或使用肾毒性药物等诱因;
5.病理:细胞增生;
6.病理:细胞性新月体、细胞纤维性新月体;
7.病理:肾间质水肿;
8.病理:炎细胞浸润。
第一个特征,肾脏的正常长度在10至12厘米之间。然而,在尿毒症阶段,肾脏会明显萎缩,其大小可能减少至原来的一半。我们需要观察肌酐水平和肾小球滤过率,看看与肾脏的大小是否相符。如果发现肾脏的大小,比肌酐水平更好,提示肾脏损伤是急性的——这种判断方式相当可靠,因为急性损伤无法导致肾萎缩,于是肾脏的大小决定了肾功能恢复结果。
第二个特征,急性肾脏损伤可能在3至6个月内发展为慢性,但如果肌酐水平的增长时间相对较短,那么很多肾单位来不及发展为慢性,更可能是急性损伤。反之,如果肌酐的增长已经持续了一两年,那么它更可能是慢性损伤。
第三个特征,水肿和尿少,是急性肾脏损害的典型临床表现。
第四个特征,医生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并排查导致急性肾脏损伤的诱因,这些诱因会导致肾脏急性急性缺血。
以上4个特征,不需要肾穿刺,属于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范畴;而后4个特征,则需要通过肾穿刺病理活检来确认:
第五个特征,在病理检查中,医生会观察肾脏的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的增生情况。如果增生是主要的病理特征,则是急性。
第六个特征,医生会观察肾小球是否有新月体形成,以及新月体的新鲜程度。如果是新鲜的细胞性新月体、或是“半新鲜”的细胞纤维性新月体,则是急性。
第七个特征,在急性损伤时,由于水分不能有效排出,它可能会从血管中渗出到组织间隙,导致肾间质水肿。
第八个特征,肾脏中是否存在炎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也是判断肾脏损伤类型的重要依据。当肾脏正在经历炎症反应时,这些细胞会出现,是为了修复损伤而来,但炎症反应如果始终消除不了,修复失败,肾功能会进一步衰竭,需要及时有效的医疗干预来帮助它们。
通过前4个临床特征,基本可以比较方便地判断肾功能的可逆性。少数进展快的患者病因不明、没有明显的诱因,干预措施无从下手,就需要肾穿刺来诊断病理。
对于进展较快的肾脏疾病患者(如肌酐增幅超过10%/年),无论是通过临床检查还是病理检查,都需要尽快明确诊断并找到病因,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肾功能才有转机。
滤过率降低,肌酐正常是可以治愈的,处在一期二期应该是可以很好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