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之术:领导对下属的终极考验,通过了才可能成为心腹,甚妙

谋略与兵法看职场 2024-04-11 22:48:27

孙子兵法讲:“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一个精明的领导者,无疑是时时刻刻将这句话牢记于心中的。然而要做到这个“知”字,又谈何容易!有太多扑朔迷离的假象和虚情假意的伪装弥漫在职场(和商界)之中,即使最敏锐的目光也难一眼窥见事物的本质。那么怎么才能更有力度地加强自己认知事物的本领呢?跟随我们一起剖析下面案例,必定收获颇丰!

【案例原文】敬德善避槊,每单骑入敌陈中,敌丛槊刺之,终莫能伤,又能夺敌槊返剌之。齐王元吉以善马槊自负,闻敬德之能,请各去刃相与校胜负,敬德曰:“敬德谨当去之,王勿去也。”既而元吉刺之,终不能中。秦王世民问敬德曰:“避槊与夺槊,孰难?”敬德曰:“夺槊难。”乃命敬德夺元吉槊。元吉操槊跃马,志在刺之,敬德须臾三夺其槊;元吉虽面相叹异,内甚耻之。

【案例剖析】与科学家借助实验探测的手段收集数据相似,领导者也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来了解被领导者的情况。什么方式才能达此目的呢?最有效的办法无疑是精心设计对下属的考验。秦王李世民就是这样高明的领导者,他策划了一次对尉迟敬德的终极考验——“殿前夺槊”,不但充分了解了这位新员工的各种情况,甚至还“无意识”地为将来的“玄武门之变”储备力量。那么“殿前夺槊”为什么堪称“终极考验”,它的巧妙之处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一箭三雕”的匠心设计。

1.测试下属对待自身风险的态度。

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任何时候想要在社会上有所作为,都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精明的领导者在选用与自己的共事之人,一定会首先了解对方对待风险的态度。如果一个人对于风险总是逃避,那么他干事情必然畏首畏尾。面对上级领导分配任务时,也会挑三拣四,甚至推诿扯皮。李世民看到尉迟敬德与李元吉真枪实弹地比武,不但不阻止这种“危险行为”甚至还加大挑战难度,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近距离看一看尉迟敬德的胆量,测试一下这个新员工对待自身风险的真实态度。

2.测试下属对直属领导是否足够忠诚。

站在李世民的视角来看,尉迟敬德毕竟刚从敌方阵营跳槽过来,入职时间不长,与组织中其他成员的关系又很差,其对自己这个直属领导的忠诚度究竟如何,有必要认真地做一次考验。为什么“殿前夺槊”是一个非常有针对性的考题呢?第一,比武的对手很特殊,是齐王李元吉,这也算是尉迟敬德的上级领导(非直属)。直属领导命令下属与其他领导同台竞技,通过观察他是否“假打”,就可以判断他是否首鼠两端,多留后路。第二,比武的场合公开。如果尉迟敬德打败李元吉,势必让对方颜面扫地,两者的关系必定完全破裂并且再难弥合。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尉迟敬德想在大唐立足就只能依靠一个靠山,那就是秦王李世民。

3.测试下属业务技能是否精湛。

任何一个成员想要在组织内立足,必然需要对组织贡献一定的价值。业务技能的精湛程度,直接决定其能够向组织提供的价值产量。当时唐朝刚建立不久,各方的割据势力尚未削平,需要具备较高战斗力的武将冲锋陷阵。由于对弟弟李元吉的实力非常清楚,李世民可以用他作为“参考系”,非常准确地测量出尉迟敬德的真实水平,以便于以后在战斗中精确使用。

这次“殿前夺槊”的考验,无疑体现了李世民极为高明的识人之术和统御之术。在六年之后的玄武门前,李世民再一次命令尉迟敬德与李元吉“较量”,只不过这一次不再是“点到为止”,而是“生死相搏”!

(欢迎想系统学习兵法的朋友搜索并关注今日头条号:“谋略与兵法”,欢迎大家私信留言。不懂谋略与兵法,怎能从容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