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命草评诗
第467首
原诗初雪
文/欧阳江河
下雪之前是阳光明媚的顾盼。
我回头看见家园在一枚果子里飘零,
大地的粮食燃到了身上。
玉碎宫倾的美人被深藏,暗恋。
移步到另一个夏天。移步之前
我已僵直不动,面目停滞。
然后雪先于天空落下。
植物光秃秃的气味潜行于白昼,
带着我每天的空想,苍白之火,火之书。
看雪落下的样子是多么奇妙!
谁在那边踏雪,终生不曾归来?
踏雪之前,我被另外的名字倾听。
风暴卷着羊群吹过我的面颊,
但我全然不知。
我生命中的一天永远在下雪,
永远有一种忘却没法告诉世界,
那里,阳光感到与生俱来的寒冷。
哦初雪,忘却,相似的茫无所知的美。
何以初雪迟迟不肯落下?
下雪之前,没有什么是洁白的。
赏析今天分享的是著名诗人欧阳江河的诗《初雪》,可以说,这首诗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对于没有耐性的人来说,读这样的诗等于白读。但是,这首诗不一样,至少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耐人寻味的。“下雪之前是阳光明媚的顾盼”“下雪之前,没有什么是洁白的”,这两句具有很深刻的启示,尤其结尾,在诗意上具有延展性。而诗歌正文,是变幻的,不固定的,有种读“天书”的感觉,需要聚精会神的读,或许有所得。下面,试着剖析下这首诗。
第一节,“下雪之前是阳光明媚的顾盼”,这一句生动表现了下雪的前奏,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表现了阳光对世界最后的观照,雪一落下,阳光就隐藏了。再看这两句“我回头看见家园在一枚果子里飘零,大地的粮食燃到了身上。”这里家园在果子里飘零,这是比较奇特的意象组合,仿佛在说被孕育,又被放逐一样,家园成了移动的,漂泊的,表现出一种不确定性。而大地的粮食在燃烧,大地的粮食又是什么,这引发人的思考和想象。就这两句,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感知,或许不同的思维,有不同的阅读体验。最后是美人被深藏,暗恋,这或可与冬藏这一特点联系起来,天冷了,美人也收起了美,不对外展现了,但是,又容易被暗恋着,更有一种思维的突破,幻想打破了空间,此时,大脑成了最性感的器官。
再看第二节,这里突然说稳步到夏天,这一时空的转变,与冬天形成对比,有种张力瞬间释放。但是,诗人接着写的是稳步之前的状态,“我已僵直不动,面目停滞。然后雪先于天空落下。”,人进入麻木状态,如同失去意识,而雪先于天空落下,充满了玄幻色彩,将雪和天空作比较,而雪是在天空之中的,那天空落下又是一种什么状态,这让诗歌陷入到理解的困境之中,诗意也有了不确定性,这或许更能激发读者阅读的欲望。再看这两行“植物光秃秃的气味潜行于白昼,带着我每天的空想,苍白之火,火之书。”,光秃秃的气味,这一形容让气味变得具体可视,而潜行于白昼,更是加重了气味的立体感。接着说带着我的空想和火之收,气味在诗人的笔下有了奇特的功能,已经异化成另一种特质一样,成了诗人的替身,感受世界。最后两行“看雪落下的样子是多么奇妙!谁在那边踏雪,终生不曾归来?”,这里的奇妙和不曾归来暗中有了联系,这奇妙的雪仿佛地一直下,人在雪中有兴奋之感,终生不归是夸张的表达,或许就是为了加强雪的奇妙性,而刻画的人物状态。
最后一节,诗人的设定成了踏雪之前。这句“我被另外的名字倾听”,又制造了一种神秘的现象。而接下来这句就更无厘头“风暴卷着羊群吹过我的面颊,但我全然不知”,这里的羊群或许就是那一朵朵雪花的飘落,来得非常突然,诗人毫无察觉。这三句“我生命中的一天永远在下雪,永远有一种忘却没法告诉世界,那里,阳光感到与生俱来的寒冷。”或许诗人回想起了某个糟糕的境遇,用永远下雪来表现糟糕的程度。这一没法告诉世界的忘却,仿佛隐藏着诗人的痛楚,无法言说,只能埋藏心中。而阳光感受到与生俱来的寒冷,阳光都抵不过寒冷,这说明诗人的境遇肯定坏透了,有一种无法抵御的力量在诗人周围,体现了生命的脆弱性。
接着是最后三行“哦初雪,忘却,相似的茫无所知的美。何以初雪迟迟不肯落下?下雪之前,没有什么是洁白的。”初雪与忘却联系,一种茫无所知的美,仿佛思想处于茫然之状,用雪来表现这种感觉,显得很有画面感。但是,初雪迟迟不落,没有雪的映衬,那忘却的内容就显得就比较清楚具体了。诗人以这句“下雪之前,没有什么是洁白的。”一方面体现了雪的纯净,一方面暗示了世界的污浊,具有很强的暗示性,把读者的思维拉得更开,把读者带到了更广阔的空间中思考,意味无穷。
纵观全诗,这首《初雪》写得极具个性,完全突破了一惯的写雪方式,将读者带入到奇妙的思维空间,诗人完全根据自身的体验相结合来书写初雪,诗人初雪是一种人文景观,也不是自然景观,是注入了诗人思想的奇妙境遇。这首诗不乏令人沉思的句子,读诗,如同体味诗人的生命之旅,这种创作的表现力是显得比较高级的。这不是索然无味的文字堆砌,而是深入生命内部的思考,诗感截然不同。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诗人简介欧阳江河,原名江河,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随后在1986-1989年期间他以《现代汉诗》、《日日新》、《诗刊》等杂志为主要的载体发表了一系列诗作与诗歌评论文章,并且参与针对“非非主义”等诗歌流派的论战,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曾被国际诗歌界誉为“最好的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