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真正束缚住自己的恰恰是自己的欲望

徙竹散人 2020-11-07 14:42:13

道德经

《道德经》第九章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为什么功成反而要身退,看看老子自己怎么说。

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也就是说:无论已经自觉成功到何种地步,一定还有不可预知的变数,承认自身的局限就是“知不知,尚矣”,这个时候人的心中会有“戒慎恐惧”,就不会造次,而“不知知,病也”这句用白话说意思是“不知道自己知道”,自己已经都做出来了,却不知道自己会这样做,也就是潜意识。

人一旦有所“成功”就很容易合理化其所得,如此以来就很难客观判断这个“成功”到底是怎么来的,运气会被当作实力,甚至会认为是实力带来的运气,只是如果成功可以被定义的话,那就不是真正的成功。

真正的成功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挣了多少钱,“有钱就自由”只是没钱人的一种想法,越有钱的人越怕,怕失去,怕自己的“奋斗”竹篮打水,有这个“怕”在,就更加捉襟见肘了。

所以,怕失去,就先不要留恋有;不想留住痛苦,那就先不要贪恋快乐,这里一转就能明白,人的问题就是只关注一半,要么只要什么,要么一定不要什么,这两者都潜伏着一个前提,就是“承认自己那个并不关注的事物的存在,只是自己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就像一些动静在暗处不断骚扰自己,虽然并未对自己发起进攻,那个氛围却着实让人坐立不安,而如果天一亮就看清楚只是风吹过的声音,心就会立即安宁下来。

道德经

也就是能不能“照”见自己的心,自己的镜子擦得亮不亮。

“知”不知,尚矣——就是“照出了自己的不知”;

“不知”知,病也——也就是“失照”。

捧杀就是这样,庄子所谓“至人之用心如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生物而不伤”,喜欢好听的就是落在这个“迎”上,越喜欢就越给,越给就越喜欢,听多了假的也成真的。王阳明所谓“有是体即有是用”,这个“伪真”就成了一个“体”,而“用”就是各式各样和自己的周旋。

这种“伪真”的“体”所生的“用”最典型的一种情况是:一旦骗自己骗不下去了,并不会停止继续骗,而是要求别人说些自己想听的甚至逼着别人骗自己,就是说只要自己的想法或者做法得到了印证这茬就算过去,而不管印证出来的是真是假,只是印证本身。

强迫和自虐就是这么来的,只是印证,无关好坏和对错。

法家就是运用不断制造这些“伪真”的“体”来达到目的,比如“驭民五术”所谓“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贵爵”、“尊官”和“重赏”是“体”,“辱”、“弱”和“贫”是“用”,《史记》里说得很清楚,连商鞅自己都知道这套不会长久。

把法家这套反过来就是道家,《道德经》所谓“为天下溪,不争是争”,就是按住起“用”,慢慢淡化“伪真”的“体”。

境界

而“不争”并不是说要把奋斗到手的果实拱手送人,而是不为自己的私利争,只为自己争能助力自己的只是很小的圈子,注定力量是薄弱的。己若为人人想,则人人为己想,反之亦然。

只要这样去做就是,利他一分自然而然便会利己一分,格局是心上之事,万不可脑子里存个“怎么提升”,那会不自觉滑向投机,回应机心的定然还是机心。

无论意识还是潜意识都是意念,技术上尚且有个“怎么”,一切人文的“怎么”都是用意念去征服意念,只是一种注意力的转移,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格局

朱子诗云:

十年浮海一身轻,乍睹梨涡倍有情。

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心一动,欲念便起,然后会顺着欲念向下局限出一个空间,这就是自我限制,欲念之外的一切就再也看不到了,如同《列子》里那个“齐人攫金”的故事——欲念下抢银行是他唯一的想法,所以他才会说“取金时,徒见金,不见人”。

孟子云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只是不自绝于万物。

7 阅读:904
评论列表
  • 2021-01-01 20:20

    上网吹吹牛,聊聊天,散散心,欲哪门子望???

  • 2021-01-02 18:05

    阴阳合一,先不先,的所作所为

  • 2021-01-02 18:05

    没有欲望所作所为,有懂的欲望,但是,做人要有懂,成功与人,失败与人,失败与人,成功与人,

  • HAO
    2021-01-12 09:23

    有私心,就会有欺骗,压迫,剥削,

  • 2021-01-13 15:11

    真正束缚自己的不是欲望,是认知观念。

  • 2021-01-15 23:20

    耳根圆通章读几遍,不要胡扯,这欲不欲就是反闻转念。这顺拐的丢人啊。

  • 2021-01-23 00:17

    晒太阳晒到脸抽筋

  • 2021-01-23 00:16

    最近特幸福

  • 2021-01-23 00:16

    睡觉睡到自然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