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的标志之一、著名景点大三巴牌坊位于炮台山前,前身是由葡萄牙人建于17世纪初的圣保罗教堂,在清代道光年间被一场大火所毁,只余一座牌坊。
除此之外,葡萄牙人自16世纪初登陆澳门进行海上贸易,及至后来正式进行殖民统治期间,在澳门的东望洋山、西望洋山、妈阁山等山丘上都修建了一座教堂,并据此将小小的澳门划分出了七大基督教堂区。
在一个城市的几座山丘高地修建教堂,这并非只此澳门一地,而这又刚好凑出了七座,听起来倒是有种熟悉之感。有着相似的城市建设风格的还有曾经同为葡萄牙殖民地的印度西岸城市果阿。
如果我们跨越山海,去到遥远的欧洲大陆西岸,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就会发现,果阿和澳门的高地城市建筑风格跟这里有几分相似,七座山丘的说法又刚好契合了被称为“七丘之城”的罗马圣城的意象。
从罗马到里斯本,再到印度的果阿、中国的澳门,从地中海、大西洋到印度洋、太平洋,相隔遥远却又有几分相似的几座城市,在历史上被一种来自罗马圣城的建城理念串联了起来。
在意图重建罗马辉煌的葡萄牙的刻意打造之下,后三者成为罗马“山巅之城”在其他地区的复刻,以相似又各有特点的形象,成为罗马圣城在世界各地的延展和形象代表。
就如那句谚语所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在亚平宁半岛的台伯河上建设起来的罗马城,在七座山丘上建起了七座地标性的教堂,并以此为核心向外辐射,建设路网街区,打造出一座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高地景观的圣城。
这成为了一种帝国形象,也形成一套理想化的建城标准,在罗马帝国征服的各个城市都进行复刻,由此拓展帝国的影响力,加强统治,如君士坦丁堡、里斯本等地。
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国土面积不大的葡萄牙,在公元前2世纪就开始被罗马帝国统治,后来又经历了日耳曼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统治,直到15世纪开始通过航海大发现崛起,成为一度称霸世界的海上帝国。
从几个城市发展建设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到,随着葡萄牙在全世界的殖民势力发展,它也将重建罗马辉煌的理念加诸进去,在多个殖民地“复制”罗马城,延伸“七丘之城”的意象。
修建高地城堡、教堂和炮台,依照罗马的理想城市模式建设当地的城市路网街区,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军事防御,压制本土文化的抵抗,传播宗教文化,实现殖民统治,确保海上贸易发展。
因此,除了国都里斯本的城市建设对罗马城进行十足的效仿外,葡萄牙将它在印度的殖民据点果阿也打造成了一座“东方圣城”、“水上罗马”,与此类似的还有里约热内卢、马六甲、澳门等地。
复刻罗马圣城是罗马帝国和葡萄牙的理想,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加上各种本土文明的冲突和抵抗,当罗马帝国和葡萄牙海上霸主的势力走向败落,在遥远的他乡重建圣城并借此影响和统治全球无疑是一种妄想。
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掐灭了葡萄牙的罗马理想;曾经作为葡萄牙在东方重要的海上贸易据点、一度繁华的果阿早已走向衰败;澳门的城建也因为深厚的华夏文明传统背景以及一直有明清朝廷的管理,而无法完全复制罗马的“理想城市”体系,并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而逐渐没落。
《移动的圣城:四座欧亚城市的隐秘传记》一书,通过丰富详实的图文史料,对罗马、里斯本、果阿和澳门这四座分布在欧亚大陆不同国家地区的城市建设与历史进行剖析,挖掘其内在联系,就如以一种上帝视角放眼全球,从中窥探罗马的城市建设和宗教文明发展历史的演变历程,以及对海外地区的影响变化和其所面临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可以看到,城市的复制和拓展,也是一个文化输出和征服的过程。一个城市的建设风格体系由其统治者决定,其背后所蕴藏的是一个国家的国力与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