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领导有意刁难时如何自保?懂得使用这三招的人,才能够绝处逢生

谋略与兵法看职场 2024-04-08 00:07:08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不但会有三起三落,还有可能遭遇凶险莫测的境地。那么怎么在遭遇危机时,最大限度地保全自己呢?除了平时采取未雨绸缪的措施之外,在紧要关头能不能随机应变,使用正确的语言艺术,也极为重要。怎么说话才能够消除强敌的戒备,尽可能地绝地求生呢?细读下面的案例,或许对我们有所启示!

【案例译文】南汉后主刘鋹体格健硕,眉目清秀。他还能言善辩,心灵手巧,曾经用珍珠将马鞍串接为游龙戏珠的形状,极其精妙,并把其献给皇上(即宋太祖赵匡胤)。皇上拿着这个物件展示给宫中工匠及负责人,这些人都惊叹和佩服其技艺高超。皇上随后对身边近臣说道:“刘鋹爱好手工艺品制作,并且长期从事相关工作形成个人特长,倘若他能够用做手工活这种勤奋态度用来治国理政,怎么会亡国被俘呢?”

皇上曾经乘坐肩舆和带着十几个骑兵卫士驾临讲武池,其他参加聚会的官员尚未到来,刘鋹早先来到会场。皇上就先赐给他御酒喝,刘鋹怀疑酒中有毒,立即边哭边向皇上说道:“微臣继承祖先和父亲传下来的基业,不自量力地抗拒朝廷,招致皇上派兵征讨,虽然罪大恶极,应当伏法。但陛下您已经赦免我不死了,我愿意在大宋治下当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以见证您开创的太平盛世景象,不敢轻易喝下这杯酒。”皇上听了,笑着说道:“朕待人处事向来都是推心置腹的,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于是命人将刘鋹面前的御酒递过来,自己一饮而尽,然后让人重新给刘鋹倒酒。刘鋹见此大为惭愧,立即叩首致歉。

【案例剖析】虽然同为亡国之君的身份,刘鋹最终的结局与李煜却大不相同,他一直受到宋太祖、宋太宗的厚待,最后寿终正寝,被赠授太师,追封为南越王。那么他是怎么渡过重重危机,最终平安着陆的呢?本案例中,就非常详细地记录了他的自保之术,尤其是语言艺术的使用过程。虽然这个事件是虚惊一场,但刘鋹的应对措施依然可圈可点,颇有可取之处。

1.诚挚认输,消除对方敌意。

古人云:“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当眼前的局面无可挽回,聪明人知道必须要“断、舍、离”。本案例中,南汉后主刘鋹兵败被俘,标志着他的政治生命已经彻底结束了,并且大宋王朝在赵匡胤的操盘下,没有出重大的战略失误,这意味着他无机可乘,不可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正是因为他看清这种形势,所以平时更加发挥自己在手工艺方面的特长,并有意识地展示给对方看,以示“与世无争”。当赵匡胤赐他御酒时,刘鋹认为或许自己平时的“表演”还不够充分,于是“戳破窗户纸”,非常诚挚地向赵匡胤认输,承认自己的“历史罪行”,以消除昔日宿敌的对立情绪,谋求“既往不咎”。

2.提及承诺,敦促对方守信。

谈判,属于“文斗”,即在双方不撕破脸的前提下,进行有限度,讲规则的竞争。而在这类竞争中,最有力度的竞争策略,莫过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利用对方的言论,来限制对方的行为,以争取自己的利益。本案例中,刘鋹面对赵匡胤的“咄咄相逼”,下意识地“祭出”了这一招。虽然他承认自己犯有不可饶恕的“历史罪行”,但在他投降之初已经得到赵匡胤的亲口赦免。于是,他刻意提及赵匡胤曾经做出的“承诺”,敦促对方遵守信用,爱惜声誉。毕竟当时全国尚未统一,还有许多割据势力还在观望,只有诚实守信的君主,才可能兵不血刃地让这些人望风而降,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统一战争中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

3.展示价值,引导对方憧憬。

失败者能不能求得生路,关键在于能不能跟胜利者达成交易。而交易能不能最终达成,还是要看失败者是否对胜利者仍有利用价值。本案例中,刘鋹为了不饮下“毒酒”,拼命地在自己身上寻找“价值”所在。那么他对赵匡胤还有什么价值呢?主要有二:一是“统战价值”。可以作为“榜样”,吸引其他割据势力“效仿”。如果刘鋹投降后不失富贵,那么其他人也可能会降低与大宋王朝的对抗的意愿,及早“弃暗投明”。二是“心理安慰”价值。“高处不胜寒”,胜利者一路以来都是孤独的,他们希望有人能够见证自己的辉煌和成功。尤其是得到对手的“反衬”,其内心可以极大限度地慰藉。

总而言之,深陷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只要我们能够沉着冷静地面对困难,积极思索应对之策,总能够在千头万绪之中找到“一线生机”!

更多干货请关注微 信 公 众 号 “谋略与兵法”,不懂谋略与兵法,怎能从容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