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是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参考信息来源,请知悉。
出门在外,按理来说应该是怎么便利怎么来,这样能规避很多麻烦。可为何明明路边就有出租车,有些人却不愿意招手示意自己要乘车,宁愿掏出手机叫上一辆还需要等待的网约车?
这种“舍近求远”做法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原因?如果长期被大众所嫌弃,出租车在未来是否会被淘汰?
被“嫌弃”了的出租车
一种事物的存在,哪怕是能带来诸多好处的,也依旧有可能会被嫌弃。
说起出租车在中国的历史,严格来说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当时的黄包车大都由洋人开办的车行管理,可不是人人都能拉上的。
后来,纯使用人力的黄包车,变成了可以骑着的三轮车,再由三轮车变成了如今的出租车。这个过程当中,工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让人力出行变成了机械动力出行,更为省时省力了。
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后,因买车价格贵,且开车跑出租要获得审批,所以出租车一时之间没发展起来。到了19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乘着改革开放这趟东风,出租车行业才涌现了“井喷期”。
当时开出租车的人,如果能拉到较多的乘客,那么几天下来挣到的钱,可能比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还多。有如此大的吸金能力在,各地的出租车数量快速地增长了起来,到了需要对数量进行管控的程度。
与此同时,出租车行业里面的一些乱象,如私人买卖出租车经营权等,也迫切地需要进行管制。
就这样,随着政府出手提出了刚性的控制政策,出租车行业在这几十年来,相当保持着较为稳定、规范地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的出租车数量约为139.13万辆,按照一辆出租车通常会配备两名司机的情况来计算,全国的出租车司机数量大约为280万,分布在各个城市为大众出行提供服务。
然而,这些司机的生存空间,在近些年一再地受到压缩,来自于网约车的冲击就是其中之一。
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出租车就在眼前,一些需要打车的人都会当做没看到,选择等几分钟甚至是十来分钟,在手机上通过打车平台呼叫的网约车。
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出租车自身的一些弊端就有造成不少影响。其中最能让作为消费群体的人感同身受的,就是有些出租车司机会一开口就要高价,哪怕是短距离乘车也是如此。
即便有了计价器这样的存在,也无法阻挡一些司机想多从乘客身上掏些钱来的念头,在乘客上车后根本就不打表。
在把乘客拉到了目的地之后,给出了一口价,碰到这种情况大多数乘客也懒得直接计较,但内心对出租车自然是会不满了。
这种情况目前依旧存在,2024年10月份的上海,就有网友发帖称自己遇到了不打表,还向自己索要了更多车费的出租车司机。
尽管事后这位司机被要求跟网友道歉了,但给人留下的与出租车相关的坏印象,却很难消除。还有碰到节假日,打车不太容易的时候,一些出租车司机还会提高起步价,比如原本7元钱的起步价,会提高到10元或更多。
除了这种多收费的现象,出租车司机在碰到外地人之后不按照就近路线走,选择绕弯路的现象也频频发生过。
这样一来,乘客不仅时间上被浪费了,还要掏出更多的车费,简直就是个“冤大头”。如果说乱收费、绕弯路是一些出租车司机的个人行为,那么出租车行业内整体的一些问题,也是会受到嫌弃的理由。
在路上等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都不见一辆出租车的情况,想必有很多人都遇到过。还有就是很多出租车已经成为了“老破旧”,乘坐的时候体验感很差。
因此,有了呼叫起来更为便捷,且车型也更为丰富的网约车之后,更注重乘车体验的消费者,自然就有了选择上的倾向了。
网约车为何崛起?
网约车的出现,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产物。1994年4月,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距今度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给大众生活在互联网科技层面上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在出行这方面,以2010年易到用车上线作为起点,网约车通过“互联网+传统交通行业”的模式,至今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了。
在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其实很多人并不太相信网约车,主要是担心这类车是“黑车”,可能会乱收费,或者是无法保障安全。
同时因各大平台都在争夺市场份额,所以网约车在管理上显得混乱的情况下,对出租车没造成多大的影响。
但随着网约车市场不断地发展,平台越来越多,2016年7月28日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让网约车具备了规范化,也越发能得到大众认可了。
与此同时,网约车的服务模式也依靠不断创新的网络技术逐渐丰富起来,“一键叫车”、“实时定位”等功能不仅更便捷也让出行更为安全。
截至2024年4月30日,国内所统计到的网约车平台数据为349家,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696.4万本。仅从这个数据来看,网约车的市场比出租车的要大不少,这样的结果来自于其多方面具备的优势。
与在车费上存在不透明现象的出租车相比,网约车在路线规划好的情况下,能够看到从起始点到终点之间的距离与预估车费。
这种透明的价格行为让乘车的人,不用担心自己被坑了,并且一般预估出来的价格,会比乘坐出租车要划算。
而且在搭配了“电子支付”这样的服务之后,到了目的地直接下车就可以了,不需要扫码或者是付现金,还可以根据网约车的表现当即给出评价。
倘若觉得自己一个人乘车的价格还是有些贵了,还可以选择拼车模式,这样就可以跟别人一起承担车费了。这种自愿选择拼车与否的方式,与以往一些出租车为了多拉人挣钱,中途让别人上车却不跟乘客打招呼的情况,有很大的区别。
在价格优势之外,网约车响应及时也是让大众喜欢的一个点,尤其是在出租车偏少,不知道多久才能有一辆开过来的地方,网约车就成为了“救星”。
通过平台上的数据,可以选择网约车也可以看到自己需要等待的时间,避免了白费功夫等出租车却等不到的情况。
关键还可以提前预约,把想去的地方安排好之后,直接先约一辆网约车,这样到点就可以走了,约的时候还可以选车型。
经济条件好一些,对乘车体验要求更高的,可以选高档一些的车型,如果走的是节约路线,那么就可以选择价格偏低一些的中低档车型。
将选择权交付了一部分在乘客的手中,这或许就是网约车能很快搭建出庞大市场规模且受众也越来越多的原因。
至于为何网约车的车型多,跟私家车增多有一定的关系。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原本作为奢侈品的汽车,已经成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代步工具,不是很稀奇了。
是取代还是共存
新事物的出现,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掉老的事物,网约车与出租车之间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一直都在被讨论。
实际上,两者之间并不需要拼个你死我活,反而可以在找到适合的双轨运行模式后做到共赢。
就拿“滴滴”来说,在2012年创立的时候,其实是从出租车业务先入手的,主要是想要解决乘客与出租车司机之间,在乘车信息上不对称的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网约车市场并没有抛弃掉出租车,并且还企图让出租车的市场环境能得到进一步地改善。但光有人在前头拉着也不行,还需要自己在后头使劲,因此出租车行业也需要自己积极地去拥抱互联网技术。
如果能打造类似于网约车的的巡网融合平台,那么在原本就有大量乘客基础的情况下,竞争力会有所提升。特别是对智能化出行模式不怎么熟悉,以及担心网约车市场规范水平的人,对早就有着规范化管理的出租车,依旧具备了较高的信任度。
而且网约车本身也是有压力在的,那就是无人驾驶这一出行方式的出现,比网约车更为智能。有这样的强劲对手在对大众出行的市场进行试探,抱团起来共存对网约车与出租车来说才更为明智。
结语
不管是出租车还是网约车,均是受到时代环境影响所出现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众物质生活需求的变迁。
从目前的整体社会环境来看,两者之间明显更适宜共存这一形式。且在面对无人驾驶这种出行方式上,也变得有些同仇敌忾了。
至于未来的某一天,是否会有新的出行方式继续带来冲击,那就要看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了。
参考资料:
新京报2024-07-29《互联网30年30物|网约车十二年:从补贴大战到聚合模式》
新闻晨报2024-03-29《观点|网约车和出租车如何良性共存,产业共赢?》
AB财经社2023-02-15《出租车行业逐渐“没落”,谁该为此买单?网友:自己“毁”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