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女作家残雪的长篇小说《新世纪爱情故事》入围瑞典最佳翻译文学奖名单。并在瑞典掀起了一股“残雪热”。也被国外媒体列为今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作家之一。
诺贝尔文学奖将公布评选结果是在2023年10月5日。在诺奖公布前,博彩网站上的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榜单,中国作家残雪排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赔率榜第一名。
事实上,残雪已经多不止一次出现在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上。2019年,她就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第3位候选人。当时,超过了影响力很大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最后却无缘诺奖。
虽然如此,但残雪的知名度却在国内大幅提升;她2020年,她再次入围诺奖前10名;2022年,她再度上榜。
国内很多读者惊异地发现,为什么这位被称为“写作女巫”的女作家,受到西方文坛的热捧?为什么“墙在里开花墙外香”。为什么她的知名度在国外比国内还大。
其实早在2015年,残雪就获得过3个国际文学奖的提名。这和她用英语写作,发表在国外的刊物上有关。
中国作为崛起的东方大国,西方很想通过中国作家去了解国人深层次、内在的思想。所以,残雪怪诞、奇异、晦涩难懂,带有哲理性的作品,被外国人视如珍宝,它却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大学、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因此,残雪在国内被归为先锋派,成为当今文坛最富争议的作家。
尽管颇受争议,但在残雪的眼里,当今中国文坛鲜有作家能入其法眼,不仅仅是她的孤傲,更主要的现代文坛的确没有出类拔萃的作家,他们与残雪能刻画出人的内心世界“灵与肉”的本质,实在是相差甚远。我们从残雪的人生经历,可以窥视一二。
远方有诗,孤独残雪1953年,残雪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原名邓小华。
残雪的父亲邓钧红是一位毕业于民国湖南省立师范大学的高材生。他长期在国统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建国后,曾任新湖南报社社长。
小时候,残雪就经常看到父亲晚上饭后,坐在书桌前,打开那盏旧台灯读哲学著作。一本书,他要反反复复地读几遍,书中写满了他的批注。
残雪从父亲的眼镜片中看到他的惬意和自足。她猜想书里一定有什么让父亲着魔的地方。
生活是油盐酱醋,人生是一盘充满变数的棋。那年,残雪的家庭遭遇变故,父亲被打成右派。她被送到姥姥家,从小由姥姥一手带大。
姥姥文化虽然不高,但却充满梦想,她会编一些光怪离奇的故事,讲给残雪听。把她引入到一个个离奇的世界里。后来残雪创作的故事总是那么怪诞,明显是受到了姥姥的影响。
13岁时,残雪小学毕业。由于家庭原因,她被分到一所很边远的学校读初中。自小敏感而又倔强的残雪不愿被人瞧不起,就对父亲讲:“我不想读书了!”
父亲很心疼自己的女儿,就叹口气说:“不念书就不念了吧!”就这样残雪的学历,被定格在了小学五年级。
不上学不等于不读书。残雪被父亲安排在一间只有一张木板床,没有窗户的工具房里读书。从中国古典文学到世界名著,那是她读的范围。之后,这个小屋子成了她童年时最快乐的地方。
残雪在家里自学四年后,1970年,17岁的残雪接受街道办事处的安排,进入一家小工厂当了一名铣工。
在工厂从事这一行业很辛苦,但残雪不太在意,白天她在厂里干活,晚上回到家里,就像一尾自由自在的鱼,畅游在文学的海洋里,她感到无比幸福。
读着读着,残雪已经不满足读译文了,她要读英文原版小说,但不会英语怎么办?
于是,她每天晚上抽出两个小时跟着广播听英语900句,平时兜里揣着一本英语小册子,在公交车上、在工作的间隙里,只要一有空就掏出来练习朗读。
两年之后,残雪终于可以借助英汉字典阅读英文原著了。她读得最多的是俄罗斯的作品,其中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完书后消沉几天,她被安娜的死亡境界所吸引,那是一种黑沉沉的,绝望的死,似乎扑灭了一切幻想!
文学可以取暖,但不能充饥1978年,25岁的残雪因为结婚生子,不得不暂时放下了文学名著,她从街道办的小工厂里辞职,到一所学校当英语代课教师。但这也是权宜之计,不能真正缓解生活上的压力。不久,她再次辞职不干了。
当时,残雪听人说裁缝这个行当比较赚钱,于是,她决定开一间裁缝铺。她从书店买来一些裁剪书籍,与丈夫一起自学裁剪和缝纫。
那一段时间,夫妻俩每天从清晨一直忙活到半夜,玩命地干了半年。之后,竟成了手艺不错的裁缝,接着他们把家里原来的老房子改成店铺,像模像样地做起了生意。令人高兴的是,不久之后,他们就赚到了一些钱。
好手艺加上好人缘,裁缝铺的生意越来越好,夫妻俩就请来3个帮,帮助打理裁缝铺。生活无忧之后,残雪又重新捡起那些世界文学名著。
随着接触到的西方小说越来越多,有一天,残雪终于按捺不住内心强烈的写作冲动。
1983年的一天,她开始在缝纫机的面板上写起小说来,此时残雪并没有专门的写作时间。白天顾客来来往往,她的创作时常被打断,有时写10分钟,有时写15分钟。她最长的一次写了半小时,晚上更不用说顽皮的儿子几乎霸占了她的全部时间。
令人称奇的是,在这样零碎的写作时间里,在事先没有构思的情况下,残雪创作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中篇小说《黄泥街》。
作品的情节十分连贯,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接着,她仍然以这样的方式和状态接连创作了几篇小说。
小说创作完成后,残雪信心满满的向杂志社投稿。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半年时间过去了,这寄出去的稿子如石沉大海,残雪有些气馁,怀疑自己是不是写作的料。
这时,一向支持她的丈夫鼓励说:“听说国外有一个著名作家在成功之前,曾经收到700多次退稿信,你才写了几篇呀?我看好你,一定能行!”
为了让妻子安心创作,丈夫还把裁缝铺的活全部承揽了,不让残雪插手。
有了丈夫的支持和关爱,残雪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写作中,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她的短篇小说《污水上的肥皂泡》登上了《新创作》杂志1985年第一期。
此后,她这一发不可收。《山上的小屋》等分别在《人民文学》《芙蓉》等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之后又被《小说选刊》1982年第12期转载。她在文坛上的名字逐渐飙升,更多的读者知道了“残雪”这个名字。
残雪写作从来不打草稿,不构思,每次把笔记本在桌上铺开,静坐两三分钟提笔就写,而且很少修改。好像是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推动她,写完第一句,接下来就是第二句,当她想停止写作时,就可以停止。
与这种“巫师”般的写作方式,有人怀疑她是乱写。残雪说自己平时勤于思考和长期积累的结果,因为自己是用心而不是用脑在写作。
残雪的写作方式是国内一些名作家不同,她的作品大多都是对灵魂的深刻剖析,关注人的内心冲突挣扎,不管是早期的《黄泥街》中期的《边疆》还是《赤脚医生》《五香街》《最后的情人》等等,莫不如此。
“看不懂”是残雪的小说最大特点在写作风格上,残雪的作品以晦涩难懂,意境幽深而著称。读了她的作品开头和中间部分,根本无法推断其结局。即使是残雪的资深粉丝,也有人表示对她有些小说怪诞难懂。
残雪喜欢独处,她住在北京金榜园的家里,几乎不出门,她不想与外界过多打交道。
大多数的时间里,她闷在家里写作、看书,也会早晨出去跑步。除了写作,每天她会用4个小时来读黑格尔等哲学著作。
跑步让她身体强健,这有助于他写作每天早上去跑步,然后精神最好的时候坐在桌子面前就自动来写,写完文章就投递到国外的刊物上。
西方和日本很快发现了中国这个女作家不一般,他们对于这个充满神秘气息作家青睐有加。甚至有大学将她的小说作为创作课的教材来学习。
后来,残雪写了一本30万字的自传,取名《屈光运动》。这本书解读了很多读者对她的疑问。
对此,残雪并不掩饰她的作品,读一遍是看不懂的,必须反复的读,要像读哲学书一样,读10遍才会有感觉。
尽管,国内读者对残雪的小说争议很大,但其文学成就是有目共睹。她从1985年发表度第一篇小说至今,她从事文学创作已经近40年,也写出了1000多万字的作品,内容包括: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哲学翻译等。她也是作品被翻译到海外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被国外著名评论家称为“中国的卡夫卡”和“中国最好的作家”。
远方有诗,孤独残雪,她是否能继莫言之后,再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拭目以待!
管她呢,不喜欢看就不看,喜欢看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