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包博士与精神心理问题,兼评《和心理医生看电影.理解篇》

包包的备忘录 2024-04-01 04:21:17

注:下文是王医生对我这个人、我研究的正念禅疗以及系列著作的总结。他是我20多年的挚友。尽管我们已有10多年未见面,但每天都有交流。读完好友的评论,我想起了俞伯牙与钟子期。

01

包祖晓博士是我认识多年的朋友。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直在坚持做纯粹的学问。

这些年来,他在精神/心理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先后出版了“禅疗四部曲”、“解忧四部曲”等近十部著作。我每次拜读他的作品,总能受益匪浅。

02

与以往读他系列作品一样孜孜不倦,最近,我拜读了他的新作《和心理医生看电影.理解篇》后,感想颇多!

作者用心良苦,以解读电影为抓手,结合哲学、心理学和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以抽丝剥茧,剥开揉碎的方式,帮助读者耐心而详细地分析每一个电影主人公背后的心理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不断地为读者解开一个又一个心理谜团,最后总能让人有一种拨云见日、醍醐灌顶之快感。

03

近百年来,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对人类自身的研究尚显不足。尽管对疾病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基因等微观层面,并试图通过了解人体的微观世界来解构生命的密码。但至今为止,科学家们即使对肿瘤这样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机理仍存众多疑点和不解,因此,很难从根本上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精神和心理方面的疾病更是如此。

相比于一般性身体疾病,精神心理问题更加复杂、多变。是否适合用科学方式进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仍然值得商榷。因为经典的科学研究对象一般都是可见物质,而精神心理问题涉及到人的思维模式,是形而上的,属于人的意识范畴。因此,精神病学专家/心理学家们不断努力拓展包括谈话治疗、看电影、修禅、冥想等其他的非科学研究方式和治疗模式。

04

修行在本质上是通过提高人的认识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认识能力,改变认知思维,激发人灵性的认识,最后达到对世界准确的认知。精神心理问题的治疗根本也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改变治疗者的认知。因此,修行的目标与精神心理问题患者的治疗目的是一致的,可谓一脉相承。包祖晓博士正是沿着修行中常用的禅定方式这条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并为患者提供治疗。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取得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可靠的临床疗效,切实为那些经受精神心理苦痛的众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音。

一切问题的根本都是认识的问题,是大脑思维的结果。我一直认为,绝大部分精神心理问题是人的思维认识紊乱,或者说异同于普通人的思维模式,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神经中枢系统器质性疾病,充其量算是大脑功能的异常。根据我们研究观察,大部分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在磁共振扫描成像检查时,并未发现脑内器质性异常,只有极少数患者由脑内病变引起思维方式的改变。治疗此类非器质性精神心理问题的根本路径是如何改变人的思维认知。

精神疾病的诊断并不像其他身体疾病那样,常常有确切病理改变作为金标准。在正常人与精神病人之间如何区分,也常常会有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疯子和伟大的艺术可能就是一纸之隔。精神心理问题,究竟是属于精神疾病,还是思维上异同?即使在权威的精神医学家和心理学家之间也仍然存在争论。德国著名精神科医生曼佛雷德.吕次认为,其实没有精神分裂症,没有抑郁症,没有成瘾症,有的只是承受着各种不同痛苦想象的人。究竟有没有精神病,是不是精神病?这大概还是在于究竟谁掌握了话语权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一直宁愿称呼这部分人群为精神心理问题,或者不同于一般人的思维认识问题,而不愿意称呼他们是精神病的原因。

05

人的认知是借助大脑这个物质载体对感受到的一切存在(我把遗传物质、逻辑能力、心理因素、遇见过的人、做过的事、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等各种经历,统称为存在)进行一系列生理化学的综合反应(包括各种潜意识的出现),是大脑思维的必然产物。具体表现为由大脑形成的最后观念、观点以及其他各种认识和看法。究竟有没有一个独立出来的心理因素影响着这个思维结果,我对此是持怀疑的态度。我更愿意把这个心理因素看作为大脑接受的诸多存在中的一个小小的存在。把精神心理因素独立出来并且无限放大它的作用,也许只是那些精神心理学家们故意为之,有意夸大罢了。

与修行一样,能够度你的只有自己。佛陀,菩萨总是通过断案、参头、揭句等方式激发众生,只是希望在他们大脑思维中增加某种存在,触发大脑复杂的思维反应,冀望众生达到早日开悟。精神心理问题的各种治疗大抵也是如此。正如包祖晓博士在新书《与心理医生看电影》前言部分所说那样:希望通过各种努力,缩短达到治疗“拐点”的时间,增加领悟的机会和可能,以便达到普通人的思维模式。

06

人的认识是有物质基础的,是由物质或者存在决定的。我趋向于把认识分为三个层次: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灵性认识,并且认知的准确性也是逐层增高,越往后越是更加接近真理。直觉,第六感觉,潜意识,甚至部分梦等之所以如此准确、真实,就是因为它属于灵性层面的认识。这也许就是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共时性”。但我不同意他说那是人的心理现象,我更愿意把它归结为是人灵性层面对世界的感知。

也许正是人的灵性认识不能够由理性逻辑所理解和接受,因此人们常常把很多具有灵性认识的具有伟大创新力的人,特别是伟大的艺术家看成是异端、疯子、精神病人。要是对他们采用某种极端的方式进行所谓的治疗,试图让他们恢复成常人的思维,那完全是在扼杀伟大的创造力。

07

如何才能激发人的灵性的认知?理性认识的正确性是借助于对外界信息的理性思考,并作出逻辑性判断,因为得到的有用信息越多,大脑越容易作出正确的反应结果,正如为学一样需要日增;而灵性的认识,需要去除外界各种信息或者存在的干扰,犹如为道那样需要日损,损之又损,才能使得大脑思维的结果更符合灵性认识,发现大脑中已经存储的“天赋真理”。

中国的传统文化说明了激发这种认知的具体的路径。比如在《大学》一文中写到: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王阳明的心学告诉我们在于发现真心,心即理,聆听心中的那份良知,进行知行合一。佛教常教人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智慧等六种方式进行修行;而中国的禅宗也告诉人们通过冥想、正念、悟禅等修行方式发现本心。从本心、真心、佛心深处唤醒人的灵性认知,从而认清这个世界的真实。另外,艺术对心灵的滋养作用不可或缺。

局限于理性的认知是很难真正认清这个神秘世界的。因为人本身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科学家们认为世界是由约95%暗能量、暗物质组成。然而这些暗能量、暗物质是无法由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去感知,即使非暗物质、暗能量,人类所能感知的也仅仅是一小部分。因此从这个角度,说世界对于人来说是不可知道的,这也一点不为过。每一个人都是无知者,即使是世界上再聪明的人。

08

“偷懒”的哲学家们喜欢用决定论来解释一切,包括人的意识,一切都是决定的。也许是由一个人为构造出来的上帝,或者自然上帝,也或者是某种自然的力量主宰着这一切。也许人类犹如机器人一样,总是受到某种神秘的力量,无形的手在支配着。中国传统的命理学似乎支持决定论的观点。在这样完全决定论的语境中,所谓人的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但我更愿意相信非完全决定论。因为在此之下,进行修炼自己,寻找本心才变得如此有趣和意义,而在完全决定论条件下,人的一生将变得毫无意义。

佛陀倒是像旁观者那样清醒地看着我们这个世界,他是真正的智者。在他的眼睛里世界本是“空性”,如梦幻泡影,而世间的普通俗人仅仅是现实世界里没有觉醒的梦中人。

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应该学习蒲松龄笔下的《罗刹那海市》中的马冀, 像他一样在他的现实与内心真实之间实现思维的自由转换。因此他既能在罗刹国中步步高升,也能放弃罗刹国,到海市中实现自己真实的追求。只有学会在两个世界里自由切换,才不被尘世间的各种烦恼所折磨。我们更需要做《罗刹那海市》的读者,做现实生活中的觉醒者,认清我们的现实那仅仅是蒲松龄编写的一则故事而已,真正认清现实生活也许犹如蒲松龄笔下的那则罗刹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放下和自在,过自己心灵的生活。这也许就是佛陀所希望的开悟后的众生吧!一个人究竟能否有这样的理解和认识,这也是由大脑思维的结果,也是决定论的结果。

09

总之,阅读了包博士新作《和心理医生看电影.理解篇》,引发我对精神心理问题的思考以及其背后一系列问题的探讨。但不管怎样,所谓的精神心理问题的人,他们既是一群特殊的人,也是一群正常的人。如果对他们采取过度的药物治疗或者有创的治疗,那是不合适的。而这群人更需要的是理解、包容、尊重和爱。

一起跟随包博士看电影吧!听他给你解读,给你大脑中添加某种存在,让你大脑产生积极反应。如果你能与他产生共鸣,那么也算是一种“治疗性领悟”。我相信肯定有一部分患者能获得这样益处,并且脱胎换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