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养生—慎言语以防耗气

人活百年不是梦 2024-11-18 20:05:30

言语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构成一个人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人运用最多最广的生理功能之一。因此,孙思邈把养生贯彻到言语方面是深有道理的。所谓养生须“从四正”,四正者,言行坐立,言为四正之首。俗话说,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的表白,心正才能言正。所以孙思邈强调“言最不得浮思妄想。”要象孔子说的那样“思无邪”,只有心无邪念,言语才能得其“正”。譬如,一日之计在于晨,每日清晨起床后,筹划一日安排,“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言谈话语都应当有利于国家民族人民,而不是斤斤计较个人的名利地位或在钱财虚誉上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可见言语是一个人思想境界的剖露,慎言语就要从端正心念做起。

慎言语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注意防止多语伤气。人的说话发声,虽说出于喉,却是元气之运用,故元气充沛的人说话声音洪亮,能长时间诵读而不觉疲劳,而元气不足的人不但说话的语音低微,而且说话的时间也不能持久。可见,言语诵读总是会消耗元气。孙氏要求人们“莫多言”,“多言则气乏”,宜“少语”,少语则气得以充养,不致无谓地耗散。再者,要注意不得边行路,边说话,否则“令人失气”,欲言语时,先停下脚步,然后开口说话。这里的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人的言和行都是以“气”为动力的,既言且行,就会加重“气”的消耗,不利养生,况且在快步行进中高声说话,还会给外邪以可乘之机。孙思邈的这种慎言语的观点和方法是把养生贯彻到了日常生活中的细微方面,极有道理,而又易被忽视,对于今天卫生保健很有指导意义。

凡言语发声于喉间,而根源于气海。根据这个理论,孙思邈提出了一种言语养气方法,即“凡言语读诵,宜常想声在气海中。”气海在人脐下,道家名曰丹田,是元气会聚之处。言语本能伤气,若能于言语时,着意于气海,想象声音自气海中发出,则能起到意守丹田的作用,无疑于把言谈诵读变成了一种气功锻炼,真是一种绝妙的养生法。

慎言语是多方面的。例如,进食时不可言语,若边说话边进食,就会使人患胸背疼痛之病。我们知道进食时说话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不但影响咀嚼和消化,而且还会因不停的说话而吞下大量空气,甚至引起呛食等。孙氏还要求注意寝卧后不可言谈笑语。他认为人的“五脏如钟磬,不悬则不可发声。”人在卧床状态下五脏未悬,故不可言谈而强令之发声。这种观点来源于五音通于五脏的理论。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人在寝眠前大声言笑会兴奋神经,影响入睡。孙氏还指出人在冬季尤须慎言语,不可“触冷而开口大语”。

总之,孙思邈的“慎言语”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诸多方面常常为人们所忽视。若能予以重视,则又人人可行。在众多的养生方法中,慎言语可以说是别开生面的一法。足见孙思邈的养生是于平常处见奇妙,所谓“不违情性之欢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好而顾盼可行。”融养生于日常言行之中,斯为孙氏养生之妙。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