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遭哄抢,损失20万?官方回应“是误会”,谁在为河南洗白?

老王说的那些事 2023-11-01 23:38:08

从一个农业大省经过漫长的改革,逐渐走向中原工业城,伴随而来的是河南农业在产出速率上的加快。

这无疑是一个好的现象,因为地理优势,又有机械化的加持,农业商业化,在河南崭露头角,直至今日,河南农业依旧备受瞩目。

受惠于产业化,农民不再吃力地人工种植与收割,但相较于外出打工,农民宁愿选择背井离乡,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并非是全貌。

部分农民将土地出租给承包商,承包商给予金钱上的补贴,这样农民只用将土地租出去,就可以有不错的收益,再加上常年外出打工,也能存点钱。

而对于部分留守家乡的农民来说,从忙碌中看到了些许商机,那就是“捡漏”,捡承包商的漏,承包商用机械收割,难免会有部分农产品没有收割完全,所以部分农民会去捡地里的遗漏农产品。

据我所知,河南今年因为“捡漏”被推上热搜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而是很多次。

2023年10月31日下午,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冯塘乡一药材种植户邱某某在对种植的白术进第二遍收割,收割到三分之二时,机器发生了故障。

附近虎视眈眈的村民以为是收割完了,将近几百个人一窝蜂的冲向地里,他们并没有仅仅只捡拾收割完的部分,而是将没有收割的部分也进行了捡拾。

从拍摄者提供的视频中来看,地里差不多有两百多个人,有人拿着锄头,有人用手刨,在他们的一旁,则是一名女士,坐在地里似乎已经没有了力气,在无奈地哭泣着。

这个过程对于种植户来说是煎熬的,任凭他们怎么喊叫,始终没有人理会,据知情人说:“被气哭了”。

据了解,这块地并不是一家种植的药材,而是几家人合资种植的,据其中的一名种植者万女士表示,眼下药材成熟了,他们就请了人来收割,没想到遭到村民哄抢,坐在地上哭泣的是他们亲戚。

11月1号,记者联系到万女士,万女士表示:“从昨天下午一直抢到晚上,来了几百号人,拦都拦不住。”她还表示来哄抢的都是周围的村民,年纪都比较大,年轻人几乎没有。

看到村民哄抢,她赶紧报警,警察来了之后按喇叭才将这群人赶跑。

据万女士表示,往年他们种植的药材几乎都是亏钱的,今年药材的价格整体要好点,差不多能卖到10元一斤,想着今年可以赚点钱弥补下之前的亏损,但没想到会遇到这种事情。

据万女士称,他们今年种植药材的钱都是贷款的,自己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钱,“昨天喊得我嗓子都哑掉了,饭也没吃,还喊不出话。”

至于被哄抢的面积,知情人张女士称,差不多有40亩地左右,没有完全收割的面积还有400亩左右,万女士表示看到村民哄抢的情况,自己也很担心后面还会有哄抢的情况。

知情人张女士还称,哄抢的重量有2万斤左右,今年直接的经济损失差不多就有20万元。

2023年11月1号,记者联系上冯塘派出所,派出所表示当地很重视这件事情,表示会对村民进行教育,让村民将哄抢的药材退还回来,后面会坚决杜绝这类事情的发生。

而当地的村干部则表示,对于网上说的哄抢根本就不存在,这是群众的理解错误,村干部称当时村民们以为是收割完了,所以才会去地里挖。

记者联系了淮阳区相关部门,接听电话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村民们这并不是哄抢,而是“捡漏”,“你看,麦子收了之后不是得有的散落在地上了,然后他们再去挖的。承包商觉得他们挖了后,田里会有窟窿,影响耕作,这才产生了矛盾。”

对于知情人张女士说的损失20万,淮阳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这并不存在,没有这么多:“收获之后药材都埋在土壤里,有的药材根系发达,需要有人给它平整的挖出来。”

他还表示,村民们挖收割过的药材,这对土地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就像是土地翻新一样,对来年农作物的增收有好处。

这样的回复,让人有些意外,究竟是在给村民洗白还是说另有用意?我想应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如果仅仅只是“捡漏”,难道这是一场闹剧?这样的玩笑话似乎有些过头了,如果村民知道是在捡漏,为何在种植户撕心裂肺呐喊之时,他们还无动于衷呢?

“捡漏”这个词汇,用在这样的场合,是否真的合理,别人辛辛苦苦多日的劳作,即使捡漏,也应当经过承包商的允许,或许对于这些承包商来说,他们也想自己去捡拾那些没有被机器收割完的部分呢?

近段时间,河南映入我们的眼帘,好像都是因为收割捡漏的问题,甚至有人为“捡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据消息。今年9月份,河南商丘一名60岁的老妇人在地里“捡漏”玉米,被收割机卷入其中,当场死亡,这件事过去没多久,10月23日,河南周口再发生一起因“捡漏”致死的案例,一花甲老人在地里捡漏花生,被耕地机误伤致死。

这些都是用生命换来的教训,但却都没有任何重用,只是事发的感叹和警醒,事过数天,已经被忘记的无影无踪。

说起农业收割热搜,河南几乎承包了所有,2023年10月14日,河南周口市郸城一农业公司种植的玉米还未收割完毕,就遭到当地村民几百人的疯抢;2023年10月16号,河南村民用机械收割花生时,被干部叫停,原因是烟尘太大,上面有领导来检查。

还有太多这样的例子,因为秋收,出了太多问题,而往往出现这些问题,官方的回应总是极力去洗白,直面问题显得好艰难。

每次回复都是“误会,理解不正确”,为何在别的省份就不会频繁出现这样的问题,偏偏是河南,所以这应该值得反思。

我们所理解的“哄抢”和“捡漏”,究竟要怎样去划分,我想这对于受害者来说最清楚,而不是官方的只言片语,错就是错,抢了就是抢了,为何要说是“误会”。

有人说,这样的评价有黑河南,其实并非是这样,这只是河南目前存在的现状罢了,既然是捡漏,是否应该是在保护种植者利益的前提下,允许下。

如果以“捡漏者”的思维去衡量我们所谓的“捡漏”,那么捡漏的热搜榜永远会亮,所以越是在这个时候,越应当制定好方略,而不是一味地洗白,洗到最后,越洗越黑。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