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民科”一词是只针对“物理民科”的,然后出现了“外溢效应”,各种领域的“民科”就出现了。你会发现“物理民科”好像越来越没市场了,而“文史考古类民科”开始大行其道了。这也挺好理解,毕竟理科类的东西挑战权威的难度相当高,是需要通过实验来论证的,而吹牛造假骗钱这种事往往是专业人士干的。因为只有他们才能以“专家”的名义骗到钱。
但“文史考古类”可就不同了,反正谁也不能穿越到过去,大家各开脑洞就行了,拿几本也不知道靠不靠谱的“野史”和“神话故事”来说事,加上对古文字,文言文的一知半解,就可以发表自己的“宏论”了,总能收割一波只会屁股指挥大脑的人群的流量。不然的话,网络诈骗何以会层出不穷且屡屡得手呢?
“民科”一词的扩大化如同“公知”一词的污名化一样,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下,本义都发生了变化。我原本的辨析类文章是很少去给不同观点者扣帽子的,只要是在评论区真心用理据来探讨的,我也是真诚以待,耐心回复的。只可惜事情发生了变化,当某些人开始出言不逊却又没有能力用理据反驳,开始抬出所谓的“专家观点”贬低我是“民科”的时候,我就开始“反戈一击”了,而且一开始我还是“自戴其帽”的!
而我早就声明过,我最擅长的就是用“民科的逻辑”打败“民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很少有人比我用得更好了。
有句网络流行语叫“我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我非常欣赏这句话,也欢迎各位民科或专家用理据来“干掉我”。不过我非常讨厌“不接受反驳”这句话,因为说这句话的人多半就是个“既愚蠢又要装X”的蠢货。如果你的观点经得起论证,你怕别人反驳干什么呢?哪怕你说一句“不接受没有理据的反驳”呢?
若非在我发表一些与教学相关的争鸣文章后,头条通过大数据推送给我有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我如何能知道这么多“劣币”在驱逐着“良币”,各种奇葩言论和自以为是的拍脑袋分析泛滥于网络,竟然还大有市场?
关于“三星堆”,我只不过写了上述这篇文章,里面涉及到的一些观点,都是展馆介绍里明示的,有的则是源自于以下这个节目的视频,是负责三星堆挖掘的专业人士的逻辑论述:
“三星堆民科”们哪怕是对自己的结论“笃信不疑”,你们好歹了解一下专业人士的观点和理据,找出他们的破绽和漏洞加以推翻,而且这只不过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你的理据来论证你的结论,而不是先下结论,然后再去找有利于你的证据。而这恰恰是民科们的“通病”!当然了,屁股指挥大脑这种事,少部分专家可能也会干。
有人在我评论区没办法用理据反驳,就说什么“专家看我一眼算是输了”,但这句话完全应该是我对你们这些民科说的啊!不过我只是某些方面“专业”而已,是不敢自称“专家”的。所以当你们的诸多言论侮辱了像我这样的“专业人士”的智商后,我这种眼睛里不揉沙子的,面对着头条上的“漫天雾霾”,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而且我就是擅长“以夷制夷”,用你们“睥睨专家”的方式“睥睨”你们。
我承认这位“居士”确实是在“深度解析”,是“深度走火入魔式解析”,已经和练“轮子功”没什么两样了。但我也深深折服于他们“自我洗脑式的逻辑自洽”,就是凡是专家不认同他们的想法,那么专家就是因为太过颠覆而不敢承认。但凡有专家发表有利于他们的言论,他们就会对我这种提供充分理据的质疑者扣上“民科”的帽子。总之 “只许民科放火,不许专业点灯”,所以我才会说:你们最多骂我民科,但我能证明你们才是民科。
让我好笑的是,这位自以为是的仁兄,居然还把这篇文章设置成“限时免费”,怎么过了期限,你还打算“收费忽悠”是吗?不过有人还真“吃”他那套先给结论后写证据的东西。
这套之所以管用,就很像“大数据算法”或“诈骗对象筛选法”,因为有些人看文章,就喜欢先看作者的结论是不是他喜欢的那个?不是的话就没兴趣看了。
如果我可以给出明确结论,我当然会在文章的标题或文章末尾进行总结。但这篇文章的目的已经写在标题里了。给结论的话还要结合考古界的相关证据,目前证据还不够硬。我又凭什么言之凿凿呢?我写文章从来都是“我喜欢”,从来不需要迎合谁。如果你只是因为我的结论让你喜欢而不去看其中的分析和理据,那我情愿你不喜欢。
在我写文章修理这位乱解古文字的民科之前,有必要就一些正常人该有的逻辑思维进行说明:
三星堆的部分青铜器与《山海经》的部分内容相应合,不管对《山海经》这本书如何定性,哪怕你真把它当作《史书》看,也属于“野史”一类,更何况当今大多数学者的认知如下:
你把一本“民间口头文学”当成“有力论据”,还能靠谱吗?我打个比方:假设刘慈欣的《三体》这本书过了几千年后,被你们这些“未来民科”挖掘出来,你们真就可能相信外星人曾经侵略过地球了。
我看到民科们在头条上肆无忌惮地进行各种“臆测”,收割一大波流量,而真正的“三星堆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他们却不去看,不由得感叹劣币驱逐良币的可怕!
以上是官方公众号上的文章截图,是不是和我对民科们的看法如出一辙?那我为什么有底气去质疑“宅兹中国洛阳论”?就是因为这个所谓的“专家观点”没有“学术精雕细琢的严谨”。所以不是说不能推翻专家的结论,而是说你要用理据去推翻,不是靠“自由心证”!
我之前写的辨析文章,一直是针对古今专家学者的一些古文或古诗词的翻译。对民科们缺乏理据的奇谈怪论根本没有时间搭理。一切还是从“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洛阳天街论”开始的,接著就是“花开时节动京城”的“京城洛阳论”,然后就轮到了“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市说”。本来只要民科们不主动挑衅,我也不可能写那么多文章,但他们非要和我较劲,那我就正好拿他们各种可笑的说辞或证据倒过来打他们的脸。同时我一个上海人就被某地的民科和地域主义阿Q们视作陕西人和湖北人。因为在他们的逻辑里,我也是“屁股指挥大脑”的。不过,某地的民科们千万别忘了,我认为“宅兹中国”很可能是指“安阳”,至少比指洛阳要靠谱得多!
面对某地的民科们,再怎么争论,除了没文化的只会瞎喷之外,但凡写文章论战的,好歹也是拿诗词、史书、家谱之类的证据说话。但像三星堆民科们的这种“彻底放飞自我式的畅想尬联”,对付起来就比较麻烦了。这让我想起了他们非常像对联圈的一部分人,我在《》一文中形容过他们:
我之前对付的是阿Q+牛二的混合体,而现在面对的是孔乙己+牛二+欧阳锋的“超级无敌奇特组合体”!
现在的三星堆民科们几乎与之类似,我前面说他们已经走火入魔了,就好比练就了天山童姥的“八荒六合唯我独尊”神功,自信得不要不要的。所以你要喊醒他们很难,就像前面的那些地域主义民科一样,有的根本就是在“装睡”。不管本文提到的这位“居士”是不是在装睡,我至少要叫醒那些为他“叫好”的人!
由于篇幅关系,我就引领大家“奇文共欣赏”,就从开始这段领教一下这位“居士”的“疯狂跳跃性思维”。
他从“空心圈手”联想到“大权在握”,其逻辑就是“圈,权”同音,还煞有介事地去查了这两个字的“古音”。这位居士:人家讲脱口秀玩谐音梗都要扣钱的,你为了证明自己的奇思妙想,居然跑上来就玩了谐音梗。你到底是来研究的还是来搞笑的?
你看看你自己的论述,你都知道是“传说中”了,而且你自己联想到“官”也就算了,干吗还“我们,我们”的?能不能别带着其他人?你就靠“传说和联想”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吗?你不配是民科,谁还配是?“谁手上的圈越大,谁的权力越大”这个结论从哪里得出的?反正“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就行是吧?
你把两个疑似书法的“宫”字摆在“官”字的两边,就是为了迎合“两个圈”的说法,还有比这种尬联更尬的吗?反正“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对吧?
居士恭喜你,上面的两张图片里,你前半段的观点没错,但后半段就更加胡说八道了。这也是我常说的“民科们总以为证明了一加一等于三是错误的,就能证明他说的一加一等于四是对的”
“两只大手”也代表“玄”?不得不说你这“玄学”的确是越玩越玄乎了,“玄”最早就是“丝线”,因为“丝线”太细看不清,进而引申出“黑色”的意思,也代表黑色的丝线或布匹。又黑又看不清,所以才引申出“不可捉摸”的意思。
如果你单纯地去臆想,从器物的角度结合《山海经》去“天马行空”,我也懒得理你。可你偏偏要扯到文字,而三星堆器物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文字,你的胡言乱语又冒犯了“文字学专业”,我不修理你谁修理你?
这篇文章重点讲这个“官”字,关于汉字源流,百分之七十以上形成了共识,剩余的百分之三十不到,各有各的说法。毕竟你也不能穿越到古代,所以很难去绝对确定。这也就给民科们随心所欲地自由心证提供了可趁之机。
上述这种把“官”字中的“”(音堆)字认为是“阜”字的讲法确实不太合理。这个“阜”字之后演化成了“左耳旁”,所以你会发现凡是“左耳旁”的要么和山有关,要么和“台阶”有关。因为你把“阜”字横过来看,就是“山”或“丘”。
所以把“官”里的“”解释为“土堆”还发“堆”的音,至少是有一定理据的。但我现在请大家好好看看“”字和“官”字的演化:
有没有发现这个“”和“官”中的“”比起“阜”字代表“山丘”的三角形要“圆润”不少?而且是肉眼可见地“圆”了起来。但它绝对不是什么“两手圈形”,而是人身上的一个“部位”,也需要“横过来”看!
我估计至少一半以上的人会“想歪了”,这个部位可不是女人才有的“胸部”,而是男女都有的“臀部”!
所以什么是“官”?就是“屁股坐在办公室轻易不出门的主”,什么是“追”?就是跟在你屁股后面跑。“佀”这个字就是“似”,相似的意思。看过《脑筋急转弯》系列书的朋友们还记不记得有道题问你“大象的左边屁股像什么?”答案就是“右边屁股”!我再教你一个“耒耜”的“耜”字!你看图片就明白了!
你说中国作为一个自古以来的“农耕社会”,很多字的创造是不是与其生活息息相关?顺带再教一个: “屁”字的本义就“屁股”,“尸”就是一个人的“蹲姿”或“坐姿”,下面“比”字的本义是两个挨得很近跪坐的人,从而引申出“接近”的意思, “接近”也就意味着“类似”,所以用来“比喻”的事物总要有相似之处。那么人蹲坐下来时,什么东西最靠近最相似?当然就是“屁股”,这就是汉字创造的一个思维逻辑过程,从象形到指事再到会意。也是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的正常思维发展模式,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来讲也是同样的道理。
大家对古文字当然可以各自“揣测”,但汉字之所以发展和诞生,一定与古人的生活有关,所谓“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所以我在博物馆的活动主题就是“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有什么样的文化才会形成什么样的文字”!即便是“猜测”,专业和业余的高下也是“天差地别”的,缺乏逻辑思考的民科也配是我的对手?现在你能体会到,我为什么会说“真心不值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