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女人,婚姻都不会太差

木棉说 2025-01-05 09:37:43

谈到鲁迅,我们从不陌生。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婢膝,而是挺直腰杆,以铮铮烈骨之姿面对着那个时代。他用自己的文章,唤醒那些麻木不仁的国民;用自己的勇气,直面那个充满黑暗的世界。但实际上,鲁迅先生刚强的外表下,亦有一颗柔软的心。他与许广平两人十年携手,相濡以沫,成为那个特殊年代下,抹不去的一缕温情。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与许广平的感情世界,了解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一阅倾心,一见钟情许广平出生在广州,其家世显赫,家族中人或是封疆大吏,或是位居高官。他的父亲虽无功名在身,为人却很是开明,思想先进,所以许广平从小便有叛逆精神。大学二年级时,许广平偶然间读到了鲁迅教授的《中国小说史略》,顿时被他的文字与学识所吸引,心生钦慕之情。1923年秋,鲁迅受好友邀请,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课,而许广平正是那里的学生。当得知鲁迅要为她们授课时,许广平激动不已。虽然身材高大,可为了见到自己的偶像,她依旧做到了教室的第一排。对于鲁迅来说,许广平只是众多女学生中的一员,可是他并不知道,这个女孩早已对他崇拜至极。在别人眼中,鲁迅是“怪物,有似出丧时那乞丐的头儿”。可许广平却觉得,鲁迅不但学识渊博、为人正直,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有趣的灵魂。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广平对鲁迅崇拜之情愈深,随之喜欢的情愫,也开始从中滋生出来。1925年,因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强迫女学生退学,激起了公愤,引发了当时著名的“驱杨运动”。许广平虽为这场学潮中的骨干,可她对女子教育的前途却依旧迷茫,她不知道这次运动之后,自己将何去何从。为了缓解自己内心压力,解除对未知的迷茫,许广平主动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而正是这一封信,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让两个人的世界里,都有了彼此的影子。那个年代的人们,车马慢,书信远,可许广平和鲁迅却在一次次起笔与等待中,找到了感情最美好的模样。他们之间没有热烈的追求,也没有刻意的强求,有的只是顺其自然,两生欢喜。然而,面对这份愈演愈烈的感情,鲁迅却开始犹豫不决。鲁迅心中明白,喜欢是心动,而爱是坚守。可他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他害怕无法给许广平未来,想要就此结束两个人的关系。可真正的爱情,从来都有一往无前的勇气。面对鲁迅的后退,许广平却表现的异常坚决,她要告诉鲁迅,自己的幸福,要自己争取。即便千难万险,面对爱情,也要义无反顾。

(许广平)

以心换心,终换真心从相识相知,再到相亲相恋,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许广平的告白,鲁迅顾虑重重。一是二人乃师生关系,如此行径,有违礼数;二是鲁迅已过不惑之年,与许广平岁数相差甚大;三是鲁迅并不是单身,他在家中早有妻子。鲁迅的原配,名叫朱安,是个不识大字,只知三纲五常的小脚女人。当时的社会,西学思想虽大量涌入中国,可对于老一辈来说,依旧信奉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新思潮的引领者,本该以身作则,拒绝这门婚姻。然而,他父亲早逝,家中重担都在母亲身上,鲁迅从小便知道母亲的不容易,对其敬重有加,孝顺至极。面对这场婚姻,鲁迅也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他曾自嘲道:“不是我娶新娘,而是老太太在娶媳妇。”鲁迅把朱安视为母亲给的一个礼物,心中只有赡养的义务,而无半分感情基础。婚后三日,他便离家出走,远赴日本。之后的日子里,鲁迅也想过离婚,但在那个年代,被休的女人处境会异常艰难,不仅衣食得不到保障,还要遭受世人的鄙夷、唾弃。于是,鲁迅便放弃了离婚的念头,和朱安保持着“有名无实”的婚姻关系。他本以为这辈子都不会有爱情了,可命运偏偏让他遇到了许广平。如今,许广平知道鲁迅胆怯退缩的背后,藏着对自己深深的爱意。于是,她决定让鲁迅看到自己的决心。她以“平林”为笔名,在鲁迅主编的报刊上,发表了《同行者》一文,借此告诉鲁迅,她从不怕世俗的眼光与世人的流言,愿与鲁迅携手同行,共担风雨。许广平的决心终于打动了鲁迅,面对爱情, 鲁迅开始放下自己的顾虑。既然一个女孩子为了爱情,可以奋不顾身,那他自己又有何理由,辜负她的这份付出。于是,他在给许广平的回信中写道:“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绝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样的人了,我可以爱。”很难想象,这个“怒发冲冠”的冷面硬汉,曾经竟是如此“自卑”与“懦弱”,而正是许广平的出现,重新带给他追求爱情的勇气,让他敢于直面过去,直面自己。1925年10月,鲁迅终于认可了两人的感情,他告诉许广平:“你战胜了!”一个聪明的女人,从不会低估爱情的力量。她知道,好的爱情可以把一个人拉出泥潭,也可以让一个人重获力量。而许广平,正是这么一个聪明的女人。

铁汉柔情,相依相知二人虽定下了关系,但因为北京“三·一八惨案”的发生,鲁迅决定携许广平南下避祸。鲁迅去厦门大学任教,而许广平则回到了广州任职。两人约好,各自奋斗两年再相聚,可当时正值热恋之中,思念难耐,于是二人又恢复了“两地书”的节奏。鲁迅每天都要去邮政代办所等信,为了寄信快些,他半夜三更翻栅栏去投邮筒。结果,这件事被许广平知道后,立马就命令他别再这样做了。虽然心有不甘,可得此“命令”,鲁迅也只能做罢。其实,过去的鲁迅,太过压抑,也太过现实,只有在面对许广平时,他的内心才真正打开,成为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许广平寄给他一件亲自织的背心,他便立即穿上,回信道:“背心很暖,过冬,无需棉袍了。”许广平送给他印章,他便要配一盒极好的印泥;许广平喜欢吃杨桃,他便特意买一些,亲自尝尝。他甚至为了保护一棵相思树,同猪展开决斗。他就想热恋中的小男孩,说不尽的甜言蜜语,藏不住的相思满溢。而两人信中的昵称,更让人羡慕。鲁迅称许广平为“乖姑”、“小刺猬”、“小莲蓬”,而鲁迅这个文坛大家,也在许广平的书信中,则成了令人捧腹的“小白象”。后来,他们的孩子出生, 鲁迅就给他取了个小名叫“小红象”。而我们熟知的“小红, 小象, 小红象”这首儿歌,也正是出自鲁迅之手。其实,两个人的书信,既没有让人着迷的热情,也没有风花雪月的佳句,里面只有两个人的琐事,相互间的思念。但在那时,虽只是只言片语,也足以温暖彼此。此后,鲁迅决定同许广平离开广州,并定居上海。此时二人生活在一起,但鲁迅因为无法给许广平一个名分,而愧疚不已。可许广平却不以为然,相较于名分,她更看重感情。两个人的感情,从不是靠一纸契约而决定的,而是靠彼此真心所维系。在同居的日子里,许广平照顾着鲁迅的衣食起居,无微不至;而鲁迅将精力全都放在工作写作上,安心备至。二人虽“有实无名”,但一日三餐,灯火可亲,这份温馨便已足够了。

十年相伴,一生守候鲁迅在上海病逝,临终前他紧握许广平的手,嘱咐她:“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鲁迅一辈子对许广平都心怀愧疚,二人无夫妻之名,他不想在自己去世后,依旧牵连着她。但许广平并没有听从鲁迅的话,她自从决定跟随鲁迅开始,便打算一辈子都是鲁迅的人。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鲁迅的这首诗,是二人十年间相伴的印证,也是彼此一辈子的诺言。尝过了遗憾的滋味,才明白这段感情的可贵;知晓了失去的痛苦,才懂得珍惜彼此的感动。他们原是师生,本不被世人接受,却依旧冲破了世俗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爱情,最后虽输给了时间,却也让彼此成了一生最重要的人。感情虽常有遗憾,却依旧是最美好的存在。既然相互喜欢,那便坚持下去;既然相爱至深,那便相守到老。时光不染,回忆不淡,白首不离,一生一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