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为何没有走出原生家庭母亲摧残之阴影?
(注 本文 为 田园泥土香 2019.01.21 23:00:14于首发于【简书】今天修改于【头条】字數 3,326)
马斯洛: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为何没有走出原生家庭母亲摧残的阴影?
“原生家庭”的危害表现在哪里?
“原生家庭”的危害,一般往往表现在心里。
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心里阴影”吧!!!
事实上,一个人的心里阴影存在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
潜意识心理阴影。
精神虐待心里阴影。
体罚虐待心里阴影。
精神虐待心里阴影与潜意识心里阴影,有时候是会挥之不去的。
下面,我们看几个故事,就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众所周知,董卿是一个非常优秀主持人,可是,一个40岁人,在提到严厉的父亲还会失声痛哭。董卿透露,父亲在其童年时非常严厉,“每天早上要我到操场跑一千米,而且不许照镜子、要背诗背古文,还不让妈妈给我做新衣服。”(董卿回忆童年崩溃痛哭:虎爸教育留阴影 2015年8月11日 新浪教育)
我们看,如此优秀的董卿,在40岁的时候,提到严厉的父亲还会失声痛哭,那些每天早上到操场跑一千米、不许照镜子、不让妈妈给她做新衣服的童年往事,并没有因为过去而过去,反而,牢牢的生根、开花、结果。
董卿这些童年心里潜意识的阴影,都是一生如影随形的精神枷锁挥之不去。
古人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被蛇咬了一次,就再不敢碰草索。蛇咬过之后,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但是,往往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由此可见,灾祸本身往往并不是太可怕,可怕的是它给人们造成的严重伤害。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属于潜意识的心里阴影。
有时候,原生家庭给人们带来的阴影是终身难以磨灭的。
原生家庭童年阴影,一时间是一直挥之不去。
在2018年1月31日晚上的倪萍主持的《等着我》节目里面,第一位求助人叫叶国汉,今年27岁,来自福建三明。小时候在父亲工作的地方被一对男女拐走,6岁开始经常遭到养父毒打,他对于爸爸这个词恨之入骨,让自己的儿子喊哥哥,也不能喊爸爸,以至于,还在学校闹出许多笑话,后来儿子开始恨他这个父亲,他还是无法释怀。
叶国汉,对于爸爸这个词,恨之入骨、咬牙切齿,是属于典型的“有潜意识心理阴影、有精神虐待阴影、有体罚虐待阴影”存在他的心里面。
我们知道毛泽东爱吃红烧肉,这道菜,年夜饭里自然少不得。
不过,毛泽东爱吃的红烧肉必须按程汝明研究的配方制作,因为在当上毛泽东的厨师之后不久,程汝明便得知,毛泽东的菜里有些佐料添不得。
知道这事,是因为程汝明给毛泽东做的第一盘红烧肉,毛泽东竟然一块也没动。程汝明当时问毛泽东是不是觉得味道不好,毛泽东只说自己不喜欢吃酱油。追问之下,程汝明才弄清为什么毛泽东会有这样一个习惯。
原来,毛泽东年少时,家里曾开过酱油作坊。当时酿造酱油多通过自然晒制发酵。一年夏天,毛泽东无意间看见酱油缸里有些白点,待走近观察才发现,那些白点竟是酱油发酵时孳生的蛆虫。从那时起,毛泽东再也不吃酱油。”(毛泽东厨师回忆:主席不吃酱油 源自童年阴影2013年7月31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主席为何从来不吃酱油?
事实上,是源于小时候的潜意识心理阴影。
于是,看到酱油就想到酱油发酵时孳生的蛆虫在蠢蠢欲动,无法吃饭。
下面,我们就接着看有些名人为何为何没有走出原生家庭的精神虐待阴影与有体罚虐待阴影?
【原创】马斯洛: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为何没有走出原生家庭母亲摧残的阴影?(3)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1967年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是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
马斯洛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学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为心理学的发展做了很多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阐明了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问题。
在 马斯洛 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 生理需要 。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 高峰体验 。
人的 五种基本需要 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 无意识 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
马斯洛 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百度百科)
可是,马斯洛,作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也没有走出原生家庭母亲摧残的阴影。
以至于,母亲死了都不原谅她。
马斯洛说过,“母亲死了,我也不原谅。”以至于当他母亲去世时,拒绝出席母亲的葬礼。
那么,这个心理学家,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原生家庭?
我是一个极不快乐的孩子,我的家庭是一个令人痛苦的家庭,我的母亲是一个可怕的人……我没有朋友,我是在图书馆和书籍中长大的。但是,奇怪的是,过着这样的童年生活,我居然没有患精神病。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 亚伯拉罕·马斯洛 ) 马斯洛的童年和少年是非常不幸的。
在他的记忆中,它似乎是一个黑暗和悲哀的时期,他的父亲还误解他,认为他是一个白痴和傻瓜;不过,在后来的岁月里,马斯洛与父亲的关系逐渐变得亲近了。
在马斯洛以后的生活里,他曾多次用善意的语调谈到父亲,总是说他的好话,称他是“一个很好的老家伙。一直到他去世,我们都是朋友”。
马斯洛与母亲罗斯的关系则完全不同,直到成年,他都对她抱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恨意。他们之间从来没有取得过和解,当她去世时,他甚至拒绝出席她的葬礼。他形容她是一个冷酷的、愚昧无知的以及充满敌意的人。
她没有爱心,几乎逼得孩子们发疯。在马斯洛所有对母亲的评论中,有些是在她还在世的时候公开发表的。
在这些评论中,没有一句话表达了他的亲切或热爱之情。 根据马斯洛自己的一些评论以及他的家人和朋友们的回忆,可以看出他对母亲产生反感的一些原因。虽然家里没有什么要遵守的犹太人的宗教礼节,但他的母亲是一个迷信的女人,动辄就为了小孩子的一点过错威胁说:“上帝将惩罚你!”数十年后,马斯洛在回忆时,提到了她的这种威胁: 在我大约四五岁时,我开始检验她预言的各种事情,并且寻求关于这些事情的各种想法和观点。 例如,她说,你如果做这种或那种事情,上帝就要毁灭你。然而,我做了,上帝并没有毁灭我……我记得有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对我说,如果我从窗子里爬出去,就不会再长高了。但是,我爬出去了。
后来,我测量自己的身高——当然,我一直在长,并且远远超过了原先刻下的记号。
还有一件事更能说明他母亲性格之残忍。一天,马斯洛独自在街上散步,发现两只被遗弃的可爱的小猫,决定收留喂养它们。他把它们带回了家,俏俏地放在地下室。那天晚上,罗斯回到家,听到了小猫的叫声。她来到地下室,发现儿子正在用一个碟子给小猫喂奶。儿子把没人要的小猫带回了家,还居然用她的碟子结它们喂食!这使她勃然大怒,她把小猫一只一只地拎起来,当着吓呆了的儿子的面,把小猫的头向地下室的墙猛撞,直到把它们撞死。(《读写月报 新教育》杂志2013年第10期)
众所周知,心理学家一直都在关注心理不健康的人,并致力于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心理的不健康状态。
可是,作为心理学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斯洛,为何没有走出原生家庭阴影?
尽管马斯洛在以后研究了多年精神分析学,并且多次接受精神分析治疗,他也从来没有缓和对母亲的看法和态度。他没有原谅过自己的母亲,甚至拒绝这样理解母亲:母亲是马斯洛成长的环境以及不幸婚姻的牺牲品。
马斯洛,之所以拒绝出席自己母亲的葬礼,是有“精神虐待阴影、潜意识心里阴影”在心里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由此可见,马斯洛对自己母亲的反感已经到了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