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牺牲12年,长子当众为父鸣不平提出一个要求,周总理:同意

崔以安沧桑史 2024-11-11 13:54:35

杨虎城父子:烽火中的家国情

1949年,西安事变的主角之一杨虎城将军在重庆歌乐山惨遭杀害,这位为民族存亡奔走呼号的爱国将领,就此与世长辞。12年后的1961年,在纪念西安事变25周年的招待会上,杨虎城之子杨拯民怀着对父亲的思念与不甘,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一个重要请求:为澄清西安事变真相,编写史料以驳斥蒋介石伪造的《西安半月记》。面对这个关乎历史真相的请求,周总理当即表示同意,并提出由三方相关人士共同参与编写的周密方案。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历史真相的重视,更展现了周总理对杨虎城将军及其家人的深厚情谊。

命运多舛的少年时代

杨拯民的童年并不平顺,四岁时母亲便离世。十五岁那年,他被迫与父亲分隔两地,这成为日后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父亲杨虎城已是陕西地区的重要军事将领。为了保护年幼的儿子,杨虎城不得不让杨拯民远离是非之地。

父亲的临别嘱托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以出国考察为名将杨虎城送往法国。临行前夕,杨拯民从北平赶到上海,父子二人进行了最后一次长谈。

在那个不眠之夜,杨虎城向儿子倾诉心声:"共产主义是个好思想,资本主义没出路。"他叮嘱儿子要好好学习,打好基础,这样才能为人民做出贡献。

投身革命的抉择

1937年,杨虎城从法国回国后即被监禁。面对日寇的大举进攻,父亲的旧部找到杨拯民,提出要一同抗击日军。

年仅十六岁的杨拯民深思熟虑后,决定前往延安学习。他深知父亲的教诲:没有知识的蛮干只会带来无谓的牺牲。

延安岁月的历练

到达延安后,杨拯民找到林伯渠与冯文彬,表达了学习军事的愿望。虽然因年纪太小几经波折,但他的坚持最终打动了领导。

在抗日军政大学期间,杨拯民刻苦学习,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还遇到了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成为挚友。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周总理的关怀

1944年,杨拯民调往关中军分区工作。路过延安时,周恩来和邓颖超特意接见了他,详细询问工作情况,并给予谆谆教诲。

周总理不仅关心杨拯民的成长,对杨虎城的部下也十分照顾。当杨虎城的旧部刘威成率队起义时,周总理承诺保留原番号,并表示如果杨虎城将来回来,部队仍归其统领。

父子天人永隔

1949年,在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蒋介石派特务将杨虎城骗至重庆歌乐山,残忍地夺去了他的生命。十二年前那次匆匆一别,竟成为父子二人永远的诀别。

这位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爱国将领,就这样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而他的儿子杨拯民,也将继承父志,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书写新的篇章。

十二载牢狱 苦难铸忠魂

杨虎城将军被囚禁的十二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岁月。在这期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再度对峙,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解放前仆后继。

杨虎城将军被软禁期间,他的部下并未放弃对长官的忠诚。刘威成率领部队起义投入解放区,这支部队正是当年跟随杨虎城出生入死的老兵。

周恩来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表态:"你们是虎成先生的部队,也是最早与共产党合作的部队。"他承诺将保留部队原有番号,如果杨虎城将军有朝一日重返战场,这支部队依然归其统领。

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蒋介石政权节节败退。1949年,在重庆这片土地即将获得解放之际,蒋介石做出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决定。

特务们以"谈判"为由,将杨虎城将军骗至重庆歌乐山松林坡的一间小屋。这位为国为民奋斗一生的将军,甚至没来得及坐下,就遭到了残忍杀害。

消息传到西安时,杨拯民正在当地工作。十二年前父子分别时的场景历历在目,他怎么也没想到,那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周恩来得知这一噩耗后,立即指示杨拯民:"立即前往重庆!这不是你的私事,是党交给你的任务!"他要求通过给杨虎城将军办理丧事,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行为。

杨虎城将军的牺牲,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位在西安事变中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最终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

为了表达对杨虎城将军的敬意,党和政府妥善安排了他的后事。周恩来亲自过问安葬细节,确保这位功勋卓著的将军得到应有的礼遇。

杨拯民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后,没有沉浸在悲痛中。他主动请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甘肃玉门从事石油工作,以实际行动继承父亲的遗志。

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西北野战军正在筹建空军。司令员彭德怀看中杨拯民的军事才能,邀请他担任参谋长。

杨拯民受过良好教育,曾参与智取华山等重要战役,是一位出色的军事人才。军队和地方都希望争取这位优秀干部。

最终在相关领导的协调下,彭德怀同意放人。杨拯民如愿转业,投身石油事业建设,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周恩来对杨拯民的选择格外关注。1950年,在杨拯民参加第一次石油工作会议期间,周总理特意在深夜召见了他。

那一夜,杨拯民来到中南海西花厅时已是凌晨两点。周总理还在伏案工作,办公室灯火通明,往来人员川流不息。

周总理放下手中的文件,热情地与杨拯民握手。他详细询问了杨拯民的工作情况,对他主动请缨去艰苦地区的选择表示赞赏。

"好,好。艰苦的环境可以锻炼人,想要做成一件事,没有吃大苦、耐大劳的劲头是不行的。"周总理的话语中饱含期许,他还特意叮嘱杨拯民,有任何困难都可以随时告诉他。

这段深夜长谈,既是对一位革命先烈之子的关怀,也是对一名年轻干部的鼓励。杨虎城将军虽已离世,但他的精神通过儿子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廿五周年 子为父雪冤名

1961年12月11日,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悄然而至。杨拯民正在北京参加计划工作会议,突然接到通知,周恩来总理邀请他次日参加纪念"西安事变"25周年招待会。

这场招待会在中南海举行,到场的还有杨拯民的好友张学思。多年前在延安相识的两位好友,如今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重逢。

周恩来和邓颖超来到会场后登台致辞,表达了对杨虎城和张学良两位将军的深切怀念。这番话勾起了在场所有人对那段历史的回忆。

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一直关心着张学良与杨虎城的安危。即便在杨虎城牺牲、张学良被软禁在台湾之后,周总理对两家后人的关怀也从未中断。

当天的招待会现场,除了回顾历史,还有一个特殊的话题引发了在场人士的关注。那就是台湾方面发表的《张学良西安事变回忆录》,这份被窜改的文字暗示张学良对当年的行动有所悔意。

张学思听到这些扭曲的说法,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当场流下了眼泪。整个会场的气氛顿时变得沉重起来。

周恩来也被这样的情绪感染,两行热泪从脸颊滑落。他对在场的人说:"我的眼泪代表的是共产党,不是我个人。25年了,杨先生一家牺牲了四口,张先生还被囚禁在台湾没有自由,怎能使人想起他们不落泪呢!"

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杨拯民站了起来。他看着周总理,说出了一直埋藏在心中的话:"这些年来,我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有一件事总不甘心:'西安事变'的真相至今众说纷纭。"

杨拯民指出,为了批驳蒋介石等人伪造的《西安半月记》,应当把西安事变的事实材料整理出来。他担心如果不及时行动,一些亲历者相继离世后,真相就难以还原。

提到《西安半月记》,就不能不说它的作者陈布雷的悲剧。这本书是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写成的,目的就是歪曲张学良、杨虎城二人的历史功绩。

蒋介石对陈布雷说:"布雷先生,你要替我把整件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让世人知道张、杨二人的狼子野心,犯上篡权……以及我对他们二人的大义……"这番话暴露了蒋介石企图篡改历史的真实意图。

陈布雷虽未亲历西安事变,但从随行人员口中了解了事件的真相。面对蒋介石的要求,他内心备受煎熬。

被逼无奈的陈布雷,只能勉强执笔。他搬到杭州继续写作,却始终无法平静。他的夫人经常看到他在书房发脾气,将写了一半的稿纸揉成一团。

这位一向温文尔雅的文人,在被迫篡改历史的过程中完全变了一个人。他时常对妻子怒吼:"你懂什么?叫我胡编乱造,我怎么写得出来……"

写完《西安半月记》后,陈布雷的痛苦并未减轻。他留下遗书后在南京自杀,用生命证明了一个文人对历史真相的坚守。

面对杨拯民提出的请求,周总理立即表示支持。他提出了一个周密的方案:"最好由三方相关人士组成一个小组,将它弄出来。"这个建议既能确保史料的真实性,又能有效驳斥那些歪曲事实的说法。

还原真相 铭记父辈恩

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西安事变"史料编写小组迅速组建完成。编写小组成员分别走访了原东北军将领、国民党方面代表以及中共代表和杨虎城部下。

这些来自不同立场的亲历者,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还原了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编写小组收集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有力驳斥《西安半月记》的重要证据。

随着时间推移,杨拯民投身新中国石油工业建设的事业蒸蒸日上。在他的带领下,玉门油矿的年产量从建国初期的几十万吨增长到了一百万吨。

杨拯民的妹妹杨拯陆也加入了石油事业的建设队伍。这位从西北大学石油地质系毕业的女地质工作者,成为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勘探队117队唯一的女队长。

1958年,年仅22岁的杨拯陆在完成新疆地区普查工作时遭遇强寒流风暴。人们找到她时,她的双手仍紧紧插在土地里,怀中还抱着一张刚刚绘制的地质图。

杨氏家族为新中国石油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牺牲。这对兄妹用实际行动传承了父亲杨虎城将军的爱国精神。

多年后,当张学良重获自由的消息传来,杨拯民希望能亲自前往美国拜访这位父亲的老战友。中央也选定了杨拯民作为赴纽约看望张学良的代表之一。

不幸的是,杨拯民在启程前被诊断出患有癌症。这个未完成的心愿由他的儿子杨瀚继承,先后两次前往美国拜访张学良。

面对杨虎城将军的后人,年迈的张学良表现得极为沉默。他只说了一句简短的"你好",对往事只字未提。

然而在接受张之丞姐妹访谈时,张学良说出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西安事变……那可以说他是主角哇,不过名义是我,我是主角了。当然由我负责任。"这番话印证了杨虎城在西安事变中的重要角色。

从父亲杨虎城的牺牲,到周恩来的关怀培养,再到自己和妹妹为国奉献,杨拯民一家的故事映照着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在党的关怀下,杨拯民从一个将军之子成长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代功臣。

周恩来对杨虎城将军的敬重和对其家人的关爱,从未因时间流逝而改变。无论是协助安葬杨虎城将军,还是在百忙之中关心照顾杨拯民,都体现了这份深厚的情谊。

这段跨越血缘的情谊,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先烈及其家属的关怀。杨拯民也将周总理视为父亲般的存在,用实际行动回报党的培养。

历史已经证明,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杨虎城将军用生命捍卫的选择,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开辟了新的道路。

如今,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已经大白于天下。杨虎城将军和他的家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作出的贡献,已经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杨拯民将父亲未竟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个革命家庭的故事,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动人的篇章。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