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昇夫 字数 1762
再次骑行惠东,这次主要冲两个点:多祝镇安和市门楼和凤岗古村。先访增光,继而多祝安和市,过西枝江大桥,到马趾垅、大片地,经联新村,到梌圩村。在梌圩村再过西枝江桥,到上围村、凤岗村,由凤岗村返回到梌圩村,沿江北岸骑行到棠阁村,后由棠阁村正式返回。由于造访的点比较多,路程往返超过120公里,考虑天黑得早,想七点前返回来,因此,天没亮就出发了。
红旗桥头看九龙峰
早晨五点的闹钟,本想五点半出发,不想摸延到了快六点。天依然还没有亮,园区的三两灯火在黑暗中朦胧暧昧。桥上的街灯高高矗立,并没有一点阑珊的意思,而从早起忙碌的车辆方可确定已是黎明时分。
江边的支路相对安静,高楼身影座座兀立,冷漠而坚硬,感觉不出人气,倒像是远古的荒废城堡。不知从哪里隐隐传来两下鸡啼声,那幽长的鸡鸣,确乎是很遥远的事。
往惠东的大道惠州段有辅道,隔离带草木能较好的将来自大道的车辆屏避。地面微湿,怀疑夜里下了雨,可有些地方却是干的,判断应是露水,好重的露水呀!风微凉,并无冷意。空气些微潮湿,感觉有春天的味道,那感觉让我联想到杏花的芬芳。那于清晨深巷卖杏花的清翠叫卖声仿佛也能听到,脑中随之闪现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让我想念江南。很奇怪,广东很南,却没有真正的江南味。路边夜虫吱吱吱吱的叫声也传入耳朵来。骑行了约半个小时后,始听到鸟叫声。我知道,天就要亮了。
远望东天,厚厚的黑云沉压着天际,天地缠绵难分。随着时间的走移,变得幽蓝,一缕曙光始探出了头。过了马安,六点半的样子,街灯突地灭了。这时,大地渐渐能看得清了,天仿佛就在这一刻,忽然亮了。云层变淡变灰,从那缕曙光的边缘,也能看到淡淡的霞色了。
早晨初发的骑行,感受总是比较良好而鲜明。一旦天亮,大路繁忙,那疾驰不断的车辆,那嘈杂尘灰,只会叫你闷头赶路,枯燥的踩踏,再也顾不得什么风景了。
采收线椒
过平山时正逢早高峰,上班上学人头往来匆忙。上多祝方向的银基大道,总会看见驾校的教练车。自拿了驾照后,再来看龟行的学员车辆,就有点不以为然,但心里清楚,理解。以前到了银基大道后,车辆会有所减少,这天仍然很多,心想是不是有人去新庵看热闹的缘故呢?
过红旗桥停下拍了一张照片,太阳还没有出来,天空仍是多云,但可以感到远处的九龙峰正在苏醒。
八点半到达增光,并用早餐。增光市场内街上呈现出早市的繁忙。想起去年骑行新庵,也是八点半早餐,但不是在增光,而是在下一站多祝镇上。出发晚半个钟,也就晚到半个钟。说明速度是差不多的,这也是我能有的速度,60公里需三个小时多一点,也就是说,这一天有7个小时是在骑行的路上。
增光离多祝不远,单访安和市门楼。原以为要寻找一番,不想问到对的人,很快就找到了。
萝卜
过江到北岸。顺便又看了马趾垅和大片地,两处都是老村,现仍保留有成片的老宅,可见原来的规模。我喜欢走访这样的老村!那门楼、街巷,以及平常的门户,让我感觉像回到了过去的家乡老屋,同时,也感慨当年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这两处来过一次,之所以再看,正是出于这一种心里。除了原来的印象外,另发现马址龙还有一座天主堂。我相信,在天主教传入惠州之时,西方传教士是走遍了惠州城乡。
经新联村,到梌圩村,再到棠阁村,西枝江北岸、乡道两边,尽是连绵的良田沃野。规模种植,或大棚,或露天。这个时候大棚里是辣椒——线椒,也有露天种植的。有成片的玉米,或在扬花或待采收,也有已经砍掉玉米禾杆采收过一茬的,还有见尺长的玉米苗,可见惠州地区玉米是一年四季都有种植的。还有一种主要的经济作物——茨菇,有的已经收挖,大多还没有。有豌豆,家乡豌豆如冬小麦,过冬后才继续生长,这里已牵藤开花了。有芋头、西红柿,有茄子、圣女果,有西葫芦、香蕉等等,但没有见到草莓。也可以见到,作物种类种植是有区域分别的。譬如这一带多种茨菇,而有的乡镇多种土豆,有的主种韭菜或葱蒜等等。瓜果蔬菜经济作物规模种植,是惠州乡村乡景的一个重要亮点,主要在沿江两岸乡镇。
平江村老渡口(岸)
由棠阁村正式返回。夕阳染红了西天,晚照的金光沐浴着穹窿下开阔的田野村庄,一派祥和静谧美好。空气中飘逸着的晚炊菜饭香也刺激着我的辘辘饥肠。本计划四点返回,七点到“家”,实际上还是晚了。
经过惠东县城环城路时,街灯亮了。还有近40公里,至少还要骑行2个小时。一路无话。踩呀踩,饿兼乏。到了平潭,最后十几公里,感到好长。回到城区,坐在常去的木桶饭饭馆用晚餐时,已是晚上八点半了。
火龙果
满地西瓜
梌圩村西枝江段
香蕉
西红柿
豌豆
芋头
西葫芦
青菜,茨菇
像向日葵花
斜照下的“洗澡红花”
棠阁傍晚
傍晚好浇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