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闯关东”,为何不去更发达的南方,反而去严寒之地东北

钱洪昌笔下漫谈 2024-06-12 09:46:06

在兵荒马乱食物短缺的年代,经常可以听到一句话,去闯关东吧!

根据史料记载,近代以来闯关东的人们可达到3000万人,其中山东人最多。

这场规模浩大的人口迁移也有让人疑惑的地方,明明南方地区更加富饶,曾被当做天下粮仓,为何中原人们还疯狂的去往寒冷荒凉的东北呢?

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八国联军的铁蹄踏遍了中原大地,皇城也在浓烟滚滚中被洗劫一空。

在那个国家内忧外患的年代,天灾也接二连三地降临在这片土地上。

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涝,再次将这片沃土化为汪洋,几千万生灵在倾盆大雨中无家可归,家徒四壁,流离失所。

紧接着,干涸的河床裂开一线,炽热干燥的西北风如利刃般割裂着中原人的面颊,一场人为的大旱就此拉开了序幕。

这绝非什么天灾,一切痛苦都源自人类自身的过错,由于长期的盲目开垦,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黄河下游的防洪能力也逐渐降低。

更加令人绝望的是,即使在一干二净的土地上,也依然收获甚微。

由于当权者对农业科技长期忽视,加之战乱年代农田管理荒废,虫灾疫病的严重蔓延,直接导致庄稼绝收。

于是,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景象在这片黄河下游的土地上频频出现:家徒四壂的百姓以野菜充饥,遍地都是弃婴和孤儿,还有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们相互依偎。

最后,青壮年被迫离乡背井,去寻找生存之路。

"关东"一词最初指的是山海关以东的地区,史称"函谷关东"。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山海关作为军事重地屡遭攻伐,对中原王朝来说,确保关东地区的安全至关重要。

随着时间推移,"关东"一词的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

到了明朝,它指的范围已经扩大到整个辽东地区,此后,满清入主中原,出于对东北地区防卫的考量,清王朝将整个辽东、吉林、黑龙江等地统统划为"关东"。

之所以将"关东"与"东三省"区分开来,是因为两者在地理位置上存在明显差异。

所谓的"关东",顾名思义就是"关"的东边,泛指山海关以东的区域。

而"东三省"则专指清朝在东北地区设立的奉天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三个行省,范围远比"关东"大得多。

关东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带,自然环境较为温和,气候条件适中,地形以平原为主。

而东三省则处于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彻骨,夏季也不过是短暂的避暑期,整体上气候环境相对较为严酷。

此外,两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也有所不同。关东地区地广物博,物产丰富。

而东三省则人烟稀少,但黑土地极为肥沃,矿藏资源也异常丰富,可谓皆具备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对于山东这片儒商大省来说,战火无情的蹂躏犹如晴天霹雳,旱灾则如噩梦重现。

数年之间,辽阔的黄河下游一片白骨横陈,活人的哀号在黄土高原上此起彼伏。

先是八国联军的烧杀抢掠,夺去了无数生命和家园,山东人民无力反抗,只能惶惶度日,好不容易熬过那个残酷的年代,却迎来了漫长干旱时期的到来。

连年的干旱使农作物绝收,道路两旁都是行走的人体骨架济南的济钢坊街,有个名叫"哭坟"的小巷,到处是断手残足,令人触目惊心。

在东阿县,人们只得舍弃阖家老小的骸骨,这才得以在人道主义的借口下,勉强喘口生存的气息。

更有甚者,受灾人口也会将乞讨名分毫不犹豫地传至子孙后代。

对于许多贫困人家来说,将幼子卖去他乡或许就是唯一的出路,济南曾一度流传着"八斗米一小孩"的骇人说法,这可见灾民的生活有多么操蛋。

面对如此惨淡人生,能够勉力活下来的人们早已对生命失去了任何向往,誓要改变现状,是他们闯关东的最大动力。

从山东到关东地区需要远渡重洋,一路上艰难重重:首先是横亘在面前的绵延不绝的山川河流,只有徒步跋涉方能抵达目的地。

一旦遇到暴雨袭击,稍一疏忽就有可能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卷走全部家当,连命都难以保全。

即便胜利渡过重重险阻,也还有沿路不时冒出的强盗和土匪在虎视眈眈,他们手中的那些利器就是移民们生命的终结线。

只因为为了觅得一线生机,许多人就此葬身在了偏僻的乡村野路上。

闯关东人潮的出现再一次撼动了清王朝统治中原的根基。

为了避免盘踞在关东地区的旗人与移民发生冲突,清朝统治者不得不颁布严格的移民限制令,几乎封锁了关内外的人口流动。

因此,想要"闯"进关东绝非易事,即便有幸逃脱路途中的种种劫难,抵达关东地区也要面对层层的检查站和关卡。只要稍有违规,十有八九都会遭到驱赶甚至严惩。

即便成功混入关东,移民们也难以彻底安顿下来。

因为从地缘关系到生活习惯,再到文化背景,这些从中原而来的外乡人与当地居民都存在着巨大的隔阂和差异。

相比较而言,走投无路的移民们往往没有任何根基,他们只能在陌生的环境中东躲西藏度日。

而当地居民则处处防备着这些"外来户",怕他们抢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和资源。

由此极易引发矛盾冲突,暴力对抗时有发生,甚至还会涌现出一批批的土匪出来,面对如此险恶的环境,移民们除了咬紧牙关顽强生存,别无他法。

关东地区的气候环境同样是一大挑战。

纵然山东同属北方,但毕竟离东三省还有一定距离,气候环境差异也很明显。

酷热的夏天和彻骨的冬季都是常态,再加上东三省常年干旱少雨,移民们要想在那片土地上扎根实在是艰难无比。

粮食和淡水供给就成了移民们最大的难题。

即便靠着自身的勤劳和韧性在那里苟延残喘,每年也依然有大批人会死于营养不良和严寒酷暑的摧残。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选择东北而非南方呢?

首先,政策层面的推动是闯关东的重要因素之一。

清朝时期,政府为了巩固边疆,鼓励汉族人前往东北地区开垦荒地。

民国时期,由于东北地区成为抗日的重要基地,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援,因此也吸引了大量山东人前往。

再者,文化因素也在闯关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东北地区与山东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联系,两地人民在方言、习俗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这种文化上的亲近感使得山东人在闯关东过程中感到更加亲切和适应。

最后,路途因素也是闯关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当时,山东人乘船前往东北地区只需一晚的时间,相对于其他长途跋涉的迁徙路线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更加便捷的选择。

闯关东的人数规模庞大,据史料记载,仅清朝末年就有数百万山东人涌入东北地区。

这次人口迁移不仅改变了东北地区的人口结构和社会面貌,也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迁入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快速繁荣崛起,大量的人口涌入为东北地区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生产力,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同时,山东人也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经验,使得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其次,闯关东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重大历史迁移浪潮。

这次人口迁移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人口流动事件,也是全球范围内人口迁移的一个缩影。

它展示了人类在面对生存危机时的勇气和决心,以及人口迁移对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

闯关东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它见证了中国人民在苦难中展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求生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同时,它也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腾飞和文化交融,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闯关东运动见证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变,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中国人民凭借着不屈不挠的求生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创造了自己的历史,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

而且,闯关东运动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腾飞,大量的人口迁入为东北地区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生产力,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如今,东北地区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业产区之一,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再者,闯关东运动带来了文化交融的盛景,山东人与东北地区原有的文化相互交融、碰撞、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闯关东文化。

这种文化交融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也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最后,闯关东运动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

在面临生存危机时,中国人民没有选择逃避和放弃,而是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困难。

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东北大地上创造了自己的新生活和新历史。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行、不断奋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