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重危机”来临,宇航员准备紧急撤离,国际空间站到底怎么了

鲁滨逊的日记 2024-11-27 16:16:56

最近美国NASA发布了警告,表示国际空间站有50多处隐患、4处裂缝,并因为这些隐患伴随着严重的气体泄露,可以说面临严重危机。

而且他们还正在准备让太空中的宇航员们紧急撤离。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弄得?

其实自2019年起,国际空间站便开始出现漏气问题。

最初,漏气的速度为每天3.7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数值逐渐增加,且超出了正常标准。

然而,国际空间站的漏气问题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漏气的第一个迹象出现在2019年,俄罗斯“星辰”号服务模块的隧道发生了气体泄漏。

通过对空间站的检测,科学家发现了多处裂痕和隐患,具体包括四处大裂痕和至少50处潜在的隐患。

这些问题的核心原因之一是设备老化。

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始于1998年,至今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风雨。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俄罗斯和美国的合作始终是空间站建设的重要支柱。

1998年,俄罗斯首先发射了“曙光号”模块,拉开了空间站建设的序幕。

随后的几年里,美国通过发射“团结号”节点舱等一系列模块,将空间站逐步扩大,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国际空间站。

而早在2013年,太阳能电池板就遭遇了撞击,损坏了部分板块。

2016年,窗户的裂缝也被发现,这些问题一度引发了对空间站安全性的广泛关注。

进入2019年后,漏气现象变得愈加频繁,且漏洞速度逐步加剧。

漏气的原因和裂痕的扩展直接影响了空间站的安全和正常运营,修复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到现在,国际空间站已经超出了原本寿命十年。

而,空间站中已有588个部件已经超出了预定的使用年限。

部分部件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进行更换或修复,这使得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尤其是在微重力环境下,设备的老化速度远远高于地面环境,原本设计寿命为15年的部件,往往提前进入了“超期服役”阶段。

对于许多关键部件来说,替换零部件的难度极大,因为它们需要在极端的环境中进行操作,而宇航员的维修时间和空间也非常有限。

更为复杂的是,空间站的维修工作需要依赖高度复杂的技术和设备,而这些设备本身也面临老化的挑战。

对于一些关键系统的维护,国际空间站的技术人员已经开始依赖地面实验室进行远程修复,但这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

因此,如何延长这些超期部件的使用寿命,成为了当前的重点。

然而,更为紧迫的问题是美俄之间的分歧。

尽管国际空间站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但美国和俄罗斯在运营和维护上存在诸多不同的意见。

面对国际空间站(ISS)日益严重的漏气问题,美俄两国的分歧逐渐浮出水面,且多次发生“甩锅”现象。

俄罗斯方面认为,空间站的漏气问题主要是由于长期运行中产生的震动应力疲劳造成的。

特别是在空间站运行过程中,来自不同模块间的对接、日常设备运行时产生的震动、以及太空环境中频繁的小型碰撞和微陨石的撞击,都可能在长期使用后逐渐加剧,最终引发漏气。

因此,俄罗斯主张通过加强维护、监控和修复,尽量延长现有设备的使用寿命。

与俄罗斯的解释不同,美国方面认为空间站漏气的原因比单纯的震动疲劳更为复杂。

美国的专家认为,除了震动应力外,还有其他因素可能导致裂痕的形成,包括长期的微重力环境、宇宙辐射以及设备本身的制造缺陷等。

美国还指出,部分裂缝可能是由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细节问题造成的,这些问题直到现在才被发现,表明空间站的一些模块在最初建造时就存在隐患。

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美国方面提议对空间站进行全面检查,并采取更复杂的修复措施,以确保空间站的安全性。

然而,这一提议并未得到俄罗斯的充分认同,双方未能就修复方案达成一致。

2024年10月,NASA终于公开承认,国际空间站存在50处隐患和4处大裂缝。

在此背景下,NASA对宇航员提出了更加严密的安全要求,要求他们在执行任务时做好预防措施,并对可能出现的漏气进行实时监测。

随着国际空间站漏气问题的加剧,另一项重大挑战也逐渐浮出水面,那就是波音公司“星际客机”飞船的故障。

波音飞船的失效导致了两名美国宇航员滞留空间站。

而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飞船故障,宇航员的生活条件变得更加艰难。

其中,空间站的空气流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由于空间站内的空气流通系统已经接近其使用年限,舱内空气的清新程度和氧气供应的稳定性时常受到威胁。

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中,宇航员不仅要面对氧气消耗的压力,还要忍受空气质量不佳的问题。

资源短缺也是宇航员面临的一个主要困境。

虽然国际空间站有一定的资源储备,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和对补给的依赖增加,物资补给变得不稳定。

水、食物和日常用品等基本需求的供应常常受到限制,宇航员们只能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生活和工作。

更糟糕的是,空间站上缺乏足够的清洁设施,洗澡成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宇航员只能通过湿毛巾擦拭身体来保持清洁,长期以来,这不仅让宇航员感到不适,还可能导致微生物和死皮细胞的积累,对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时间的封闭环境和资源不足也影响了宇航员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

宇航员的免疫系统容易受到影响,微生物和细菌的繁殖,尤其是肠道和皮肤健康方面的问题,逐渐成为了长期太空任务中无法忽视的隐患。

面对不断恶化的局势,NASA已经开始着手制定紧急撤离的计划。

此相比,中国的航天事业却显得相对顺畅,尤其是在建设自主空间站和取得航天技术突破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2023年12月,天舟八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携带了36项空间科学实验项目,为“天宫”空间站的科研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这一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空间站进入了新的阶段,不仅完成了货物和实验材料的运输,还为未来的科学实验和国际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通过精密的设计和技术积累,成功克服了许多航天领域的技术难题,逐步建设出一个可以长期运营的、功能完善的空间站。

与国际空间站的多国合作相比,中国“天宫”空间站的自主建设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技术独立性和强大的创新能力。

而且,中国的航天科研不仅限于地球轨道,也在深空探测、载人航天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通过这些科研项目,中国正逐步构建一个完整的航天科研体系,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随着“天宫”空间站逐步建设完成,问天、梦天试验舱的成功对接,让中国的“天宫”空间站迎来了“完全体”。

在技术上,中国航天不仅实现了自主设计和建设,还突破了多项国际技术封锁。

中国航天工程团队凭借多年的积累和技术创新,克服了多项技术难题,成功自主研发出了与国际接轨的空间站模块、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一系列关键装备。

总结与展望

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不仅是技术突破的体现,更是中国自主创新精神的体现。

随着“天宫”空间站的稳定运行和越来越多的太空任务的顺利完成,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航天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未来,中国航天将继续深化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推动人类在太空的探索和研究。

各位读者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跟笔者一同交流讨论,最后大家也不要忘了点赞转发哦。

参考资料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