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湾家住云贵高原一山上,土地贫瘠,山高谷深。村民靠在贫瘠的土地上微薄的农耕收入与山上的野生药材、砍伐树木为生。赵湾上到小学二年级就失学了。学校教师找到他家里宣传义务教育。赵湾的父亲说,他们这样的地方没有人想读书,会种庄稼找碗饭吃就行了。让宣传的教师赶快走,不要影响他们的生活。
贫瘠的土地成为学习的敌人是指生活在贫瘠地区的人们,学习意愿被贫瘠的土地养活形成的思维所限制,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
二、形成原因分析1.文化观念落后
处在贫瘠地区的人们,过着依赖土地谋生的简单生活。他们重复着简单劳动,思维方式也只是局限在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相对发展的外部世界而言,他们没有形成通过知识发展经济、过上富裕生活标准的梦想。通俗的说,就是贫穷封闭了思维的发展,贫穷限制了文化的进步。贫瘠的土地限制了当地人的世界观,他们无法建构解放现实生产力的思维视野,于是对接受教育不感兴趣,即使义务教育来了,他们也漠然视之,与他们毫无关系。
贫瘠的土地形成的落后观念,也养成了他们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习惯。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是能够种地、养猪、养牛等简单的劳动养活自己即可。
2.耕作方式原始
人类生产发展到今天,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在向着现代化的步伐迈进。那些贫瘠的土地居住的人们依然还依赖着刀耕火种与狩猎捕鱼的生活方式谋生。耕作方式的原始,少年的智力空间也就局限在已有的经验上,认为用双手能够捞到吃的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去学习那些与自己不相干的知识。如今到那些贫瘠的地方考察,在农田里种玉米、在山林里采蘑菇的人们,他们不会觉得他们无知。他们如果讲起他们生产的故事,他们还会觉得十分的骄傲自豪呢。
3.缺乏引领作用
贫瘠土地生活的人们,在封闭的生存空间里,过着依靠自身能力的生活,形成了固有的生活模式,人们都固执地相信,他们的存在价值已经足之够矣。这样的生活价值理念,缺乏新的生活价值的介入,就无法改变他们的生存模式。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贫穷地域的人们害怕遭受灾乱,甚至死亡。所以,他们往往对外来文化产生排斥的情绪。缺乏改变命运的引领渗透,他们就无法走出原始生活的状态。
4.缺乏进取意识
长期处于原始状态的低效与简单生产方式获取生活所需的人们,习惯了自身的生存模式。这种模式使人们的思想固化,生产方式单一,生活的环境难以得到改变。这种模式下生活的人们,还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外部的干涉,于是,对外来的思想、文化采取排斥的态度。在他们的定式思维中,无法植根新的生活追求与向往模式,难以融入改变生活环境的进取意识。
三、贫瘠的土地在学习中的危害1.学生情感孤寂、性格怪僻。
生活在贫瘠地区的学生,由于贫困的现实存在,遇到烦心的事情或者困难会闷在心里,无法向他人诉说与交谈。贫瘠地区生活的人们,平时只注意简单的生存劳作,也不会关心孩子的情感诉求,身心健康。对于孩子的诉求也只是局限在当地封闭的文化意识形态里。对于外来的人不是欢迎,而是恐惧。性格养成处于封闭状态。这些孩子走进学校,很少与其他学生交流沟通,不愿说话,反倒觉得他人的性格古怪,与自己格格不入,却不知道是自身缺乏沟通交往意识,无法理解他人的行为表达与思维活动。
2.流失学生多,厌学情绪严重
贫瘠地区的孩子,都是凭着个人兴趣,想读书就读书的。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没有读书的氛围,许多家庭也认为读书没有什么必要,祖祖辈辈在乡下没有读书,不是照样能生活下去吗?受到家庭与社会等客观因素及学生本身的性格、意志品质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许多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厌学情绪。他们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处。因此经常逃学,放弃学习机会。
3.学习成绩难以达到期待的水平
贫瘠落后地区,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甚至认为一个人的造化是由上天决定的,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不严格,能学多少是多少,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也有家长不顾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硬性考试目标的无理要求,从而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和压抑感,结果适得其反,成绩滑坡较快。缺乏学习动机与不顾及学习能力的学习往往缺乏积极进取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得过且过,学习成绩无法达到学习目标所要求的水平,学习成绩普遍低下。
4.成才认知落后,成人法制淡薄
贫瘠地区的人们,经常会被宿命论所指导,笃信祖祖辈辈挖泥培土的命运,不会思考知识改变命运这类问题,更是不相信自身命运的改变。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愚昧思想,灌输到学生身上,会成为一种精神依附。很难走出意识形态的束缚,依照先辈的生存方式而存活着,难以形成个人的理想与奋斗目标。
学生没有符合文 明与法治社会的思维建构,活在简单的人际关系中,性格的孤僻与古怪,在学校经常与同学们吵架甚至打架。同时受到愚昧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好汉不吃眼前亏”等的无法无天的思想灌输,往往成为社会治安的隐患,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问题解决策略人类贫穷的存在,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都是发展落后的表现。要改变一个地方的贫瘠落后面貌,只能从改变当地的儿童教育入手。通过教育,融入新的价值观念与生活理想追求,引导他们思考改变贫瘠的策略,过上更有价值的生活。同时作为有为的政府或者国际组织,依据自身的行政管理能力,从资金扶贫、调整经济结构发展致富、组织外派务工、劳动技能培训等改变贫困地区的窘境,让贫瘠地区走上科学发展致富之路。
1.免费入学
贫瘠地区要改变孩子入学的问题,首先是入学费用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各地政府采取免费入学政策,让贫瘠地区的孩子上得起学。近现代以来,全球逐步实行的强制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学生入学费用,教师、家长、学校与社会保证学龄儿童、少年接受强迫的义务教育。这一措施的推行,毫无疑问地激励了贫瘠地区的孩子们读书求知的欲望。免费义务教育作为普及初等教育的典范,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为了保证这一政策的全面实施,许多国家也确立了义务教育法,让义务教育成为免费教育的实现有了立法的保证。
通过免费教育立法,保障贫瘠地区的儿童、少年享受初等义务教育,启迪孩子们的智慧,了解外面的世界,让他们从知识的掌握中建构新的思维视野,向往新的生活,克服贫瘠的土地上那个隐藏着的“学习的敌人”。
2方便就学
越是就学方便越能激发贫瘠地区的家庭愿意送孩子上学。方便就学应该从两个方面努力解决学习问题,一是就近建学校;二是解决到学校就学的交通问题。政府在解决贫瘠地区就学问题时首先考虑校舍的修建问题,在贫困地区选取适宜的位置修建校舍,以此方便学生入学。如果贫瘠地区生源不足,可以通过解决交通设施的办法让学生方便学习。一是修好上学路,二是配置安全的交通工具。政府、组织或者个人对贫瘠地区给予一定的资金扶贫,帮助他们修学校,或者修路以及购置好的交通工具以此方便贫困地区学生入学。
3.积极劝学
贫瘠地区不愿意入学的孩子,要进行劝导入学。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地方社会服务人员,要担当起普及教育的社会重任,积极劝导不愿入学的贫瘠地区的孩子入学。对于家长不愿意送孩子入学的,除了耐心劝导外,地方政府还应该依据义务教育法采取强制措施让其送子女到学校读书。积极劝学应该是现代文明与法制社会公共事务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既提高贫瘠地区的文化素养,又利于提高贫瘠地区的文明程度,以此拓展当地百姓经济发展思路,向发达地区迈进。
4.关爱学生
用爱心温暖贫瘠地区的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温暖而主动入学。这里的爱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学校的关爱;二是社会的关爱。学校的关爱是指学校对于贫瘠地区的学生要注意心理疏导,给予更多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在学校生活的幸福。学校的关爱应该涌现出更多的爱心教师。社会的关爱是指社会团体,包括政府机构要强化对贫瘠地区学生就学的关爱,组织爱心关爱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社会意义,以此改变自身的人生轨迹。
(照片来自网络免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