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真傻?

历史王汉周 2024-11-19 13:49:28

提供个角度阿斗在魏国确实比在蜀汉快乐多了。而且是实实在在的肉体快乐。很多人对古代皇帝的享乐认知模糊,总觉得他们龙冕一戴,就过上了差不多的日子:一排美女伺候着穿衣吃饭,然后搂着美女看美女跳舞,后面还有俩美女当人肉电扇。

刘禅投降后待遇再好也不是皇帝,怎么可能快乐到忘记掉过去的荣华富贵呢?但实际上皇帝之间的差别大了去了。负责任的说,刘后主的生活待遇绝对低于安乐公一个量级,甚至可能比魏国的一些列侯还要差。

01曹魏贵族们的享乐情况

先看魏国官员封邑:邓艾食邑二万户 , 满宠九千六百户且子孙皆封侯;夏侯惇食邑两千五百户,夏侯惇家眷亦有封邑一千户,夏侯惇七子二孙皆封为关内侯 。其余千户侯百户侯更是说不完。官员如此富有,皇帝更不用多说。曹睿设立过八个乐坊,每处都有数千人,后宫人数很可能过万。

《魏略》:“(曹叡)自贵人以下至尚保,及给掖庭洒扫,习伎歌者,各有千数”《魏略》这一处的记载不是空穴来风,正史也有对应。按曹睿自己的本传记载,他为了扩充后宫,不惜于从曹魏创造的低种姓人群——士家里选拔女子入宫。

差不多相当于现在从叫花子里选美女吧——大哥你到底有多饥渴?《三国志明帝纪》:太子舍人张茂以吴、蜀数动,诸将出征,而帝盛兴宫室,留意于玩饰,赐与无度,帑藏空竭;又录夺士女前已嫁为吏民妻者,还以配士,既听以生口自赎,又简选其有姿色者内之掖庭,乃上书谏曰:“臣伏见诏书,诸士女嫁非士者,一切录夺,以配战士,斯诚权时之宜,然非大化之善者也。臣请论之。陛下,天之子也,百姓吏民,亦陛下之子也。”

《三国志高柔传》:周礼,天子后妃以下百二十人,嫔嫱之仪,既以盛矣。窃闻后庭之数,或复过之,圣嗣不昌,殆能由此。

魏国纳妃上万的习惯无疑影响了后续的西晋。很多人都知道司马炎也是个不过万不舒服斯基,但他其实不过是延续曹魏惯例罢了。而且客观来说,司马炎到底是统一三国后才扩充到一万,曹睿要靠半壁江山达成同样数据,对国民的搜刮恐怕更大。

《资治通鉴》:诏又取良家及小将吏女五千人入宫选之,母子号哭于宫中,声闻于外。《晋书·后妃传上·胡贵嫔》:平吴之后复纳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魏晋贵族为何可以这样纵情享乐?很大程度上和他们用封建历史上的最高税率对治下百姓进行的残酷剥削有关。

02蜀汉贵族们的享乐情况

蜀汉没有一个官员写明有封邑。即使有恐怕也很少。我们看看蜀汉最大功臣诸葛亮的家产:“亮自表后主曰:‘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三国志诸葛亮传》

按《晋书食货志》记载,西晋初年对官员的占田数量有明文规定:“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第八品十五顷,第九品十顷”。也就是说,诸葛亮这十五倾地的待遇,仅相当于魏晋的第八品的官员。这就意味着即使诸葛亮有封邑,也不会多于百户——当然我更倾向于一户都没有,因为诸葛亮品格不太可能藏私不写的。

(另外请注意,西晋的占田制是一个半失败的制度。实际上官员占田数目远超理论数值)不止如此,诸葛亮还注明了自己的家田是薄田。这不是什么谦虚之词——因为他的家产是天子所赐,他不会替阿斗谦虚。这些十五倾薄田很可能是山野地,无法种粮。诸葛亮就在些地上种植了八百株桑树,带头发展蜀汉纺织业。还记得那楼桑之下必出贵人的传说吗?鱼水君臣,起于桑下童言,终于桑林清风。既然蜀汉最大的执政者都如此廉洁,别的官员更不好意思吃香喝辣了。

蜀汉的官员可以说是一个比一个穷。董和身着粗布麻衣,去世之时家无一栗;姜维不纳妾,和老婆一起蜗居单元楼;费祎家小经常饿肚子,死后家无余财;董允邓芝也全是穷的叮当响;最落魄的则是名将张嶷,甚至因为无钱看病导致无法领兵,不得不找人借钱才治好。

《祎别传》: 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三国志董和传》: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 二十馀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

《三国志姜维传》: 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财资无余,家无余财,侧室无妄腰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

《三国志邓芝传》: 芝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

《三国志张嶷传》: (张嶷当都尉)得疾病困笃,家素贫匮,广汉太守蜀郡何祗,名为通厚,嶷宿与疏阔,乃自舆诣祗,托以治疾。祗倾财医疗,数年除愈。

03

这样一比,封建地主诸葛村夫反倒是个蜀汉大富翁了。那么蜀汉是不是像明朝一样,对官吏刻薄,对皇族优厚呢?也不是,因为刘备连两个小儿子都没给封邑。

《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章武元年六月,使司徒靖立理为梁王,策曰:“小子理,朕统承汉序,祗顺天命,遵脩典秩,建尔于东,为汉籓辅。惟彼梁土,畿甸之邦,民狎教化,易导以礼。往悉乃心,怀保黎庶,以永尔国,王其敬之哉!”章武元年六月,使司徒靖立永为鲁王,策曰:“小子永,受兹青土。朕承天序,继统大业,遵脩稽古,建尔国家,封于东土,奄有龟蒙,世为籓辅。呜呼,恭朕之诏!惟彼鲁邦,一变適道,风化存焉。人之好德,世兹懿美。王其秉心率礼,绥尔士民,是飨是宜,其戒之哉!

这两处封地都是在豫州地区,全是空头封地,意为劝子进取。后面朝廷又给他们改封到了河北,也只是单纯为了吴蜀联盟的修复而改换了一个空头牌匾——总之还是和实际封邑无关。《后主传》:徙鲁王永为甘陵王,梁王理为安平王,皆以鲁、梁在吴分界故也。

谁说理想不能当饭吃?刘永刘理就对着中原旧地喝了一辈子东北风。04在这样的官场氛围下,阿斗还想当一个醉生梦死的大庸君?做梦吧,大伙不齐心协力把你教育成乖宝宝,就对不起先帝葛公的在天之灵。

《三国志·董允传》: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后主益严惮之。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制止阿斗扩充后宫的董允,是按蜀汉廉洁理念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少年时他的父亲董和为了考察董允品格,给他和费祎安排了一辆简陋的车驾。董允神色不安,费祎泰然自若。于是董和批评董允的德行不如费祎,对他要求更加严格。后来董允辅佐太子刘禅,一直保持着清廉正直的本色。大臣们多次请求皇帝给董允赏赐和封爵,都被董允谢绝。

由此可见,蜀汉不仅是从上清到下,还从过去清到未来。廉洁在蜀汉应该属于一种半制度化的立国思想。比如像,诸葛亮董和这种公布遗产的行为就可能是一种惯例。蜀汉高层官员待遇仅相当于魏晋末位官员,再低一级的官员甚至和平民一样在衣食住病方面出现过生活困难。

阿斗在这样一门清的蜀汉里当皇帝,享乐必然倍受限制。在唯一有记载的美色方面,就能看出他只能守着几个人老珠黄的老婆却更换不能。斗宝宝只能听着没完没了的逆耳忠言,巴巴地馋着隔壁曹睿的万人后宫,终日闷闷不乐。

05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文艺作品里阿斗的生活,会发现他往往只沉迷于一些肥宅活动。其娱乐成本之低,富农日常亦可为之。比如,肥宅快乐兽:

肥宅快乐鸟

以及精髓的蛐蛐大战

可见那些文化工作者也都明白,后主根本做不到花天酒地。他再昏庸也只能用这些低成本的游戏消遣。就像现代国家对妻子房产轿车有数量限制一样,蜀汉的制度让阿斗的娱乐非常受限。06

但当后主变身安乐公后,快乐时光就到来了。新国家崇尚的享乐主义让他十分受用,何况他还被司马昭封了万户,这待遇即使在魏晋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然没有曹睿那样的万人后宫,但招呼百来几十个姬妾肯定是没有任何压力,人肉痰盂摆上几个也不让意外。

随着严格的汉制在西蜀的彻底失败,阿斗的享乐之梦也在魏晋的奢靡中得以实现。他可以宴饮无度,也可以日日笙歌,腐朽的魏晋国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可以随意用在贵族的挥霍上,绝不会有任何人再来指责他。即使实在浪不动了也不用担心,魏晋早就开发出了五石散助兴,无论多少美酒佳人安乐公都消受得起。

再回头想想那个艰苦朴素的蜀地,又有什么值得怀念的呢?乐不思蜀不过是真情流露罢了。

07

补一个郤正传里的例子。郤正的父亲叛逃到了魏国,加上郤正本人有点教条主义,在蜀汉当差时阿斗不怎么喜欢他。但蜀汉亡国后郤正却甘愿舍弃自己家庭辅助阿斗,阿斗非常依赖他。而他辅助的内容,居然是教阿斗小朋友说话礼仪。一个60岁的老皇帝,被部下臣子教做事......您老还是早点去产房排队吧。

《郤正传》:时扰攘仓卒,蜀之大臣无翼从者,惟正及殿中督汝南张通,舍妻子单身随侍。后主赖正相导宜适,举动无阙,乃慨然太息,恨知正之晚。

这段史料说明阿斗不止是“乐不思蜀”,他根本完全不懂外交辞令,以至于在魏国的举止言谈都要受人指点。换言之,他的才能注定他作不出别有用心的发言——一个连该说什么话都没有理解到位的外交新人,怎么可能忽然灵机一动就违背礼仪课老师的意见还说出绝世妙语?

就是偶像剧也不会卖你一个老爷子的人设吧。你说他就是有这个机灵?麻烦他先学会独立做事再说,真以为小聪明配得上外交场合。

p.s.讲了这么多,还是给阿斗说两句好话。其实我认为阿斗还是遗传到了父亲的善良。他在蜀地从不胡乱杀人,还经常大赦,是三国最慈悲的君主之一。这些都值得肯定。但是他的愚蠢和不求上进也都是事实,和他的善良并不矛盾。和这种矛盾相对应的是,乐不思蜀中刘禅的内心挣扎。

刘禅在个人欲望方面上确实喜欢奢侈的魏国,同时他信任故地的臣子。所以尽管刘禅本心不想离开魏国,但当他第二次被司马昭问话时,还是决定听从郗正之言,笨拙地表达了返回蜀地的想法。这是什么样的心理?这是一个背着父母偷吃巧克力,又听话刷牙的五岁宝宝的心理。一个想逃课去网吧,最后还是跟同学走回学校的小学生心理。“乖”是最适合夸奖阿斗的词汇,其他的发散思维都是过度解读。刘禅确实具备一些明君的品德,但离明君还有很远的距离。

也许刘禅和刘备的差别只在于个人经历。少年刘备也曾是一个浪荡小哥,比起读书更喜欢打猎和华服。但当刘备开始从事一线工作后,亲身体会到底层百姓生活的痛苦,亲眼目睹饥民被逼为贼寇的惨状,他才发自内心的想要成为一个救民于水火的英雄。

而阿斗,并没有这个百炼成钢的机会,无法产生类似的觉悟。刘备刘禅都是非常感性的人。但在刘备和吏民同食同住昼耕夜战的年龄里,刘禅只能坐在办公桌旁麻木地签字盖章。当胜利成为刘备日夜追求的目标时,刘禅心中有所期待的只有太监偷偷递过来的蛐蛐。阿斗的废,在于他没有下基层上前线。朝堂安居之所,不是昭烈帝的基因成长表达的地方。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