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5年,英国佬一鼓作气,整出了火车这玩意儿,从此人类出行速度嗖嗖提升,开启了“飞毛腿”模式。
而火车票,这位火车旅行的“通行证”,也顺势在英国于1830年9月17日闪亮登场。起初啊,这火车票就像老师给学生写的请假条,全靠手写,效率慢得跟蜗牛似的。
眼看火车越来越火,乘客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一样,售票员的手都快写断了,这时,托马斯·埃多蒙桑这位英国小哥站了出来,说:“咱得改改!”于是,他搞了个“半印刷半手写”的票,固定信息先印好,剩下的发车时间、座位号啥的再手写,效率瞬间翻倍。各国一看,嘿,这主意不错,硬板火车票就这么诞生了,简直就是售票界的“革命”。
再看看咱们中国,已知留存最早的火车票居然是从邮票变来的!1888年,台湾那边儿,拿邮票改的!还是清代龙马图邮票,中间盖个站台印章,简单粗暴。那时候啊,没日期、没车次,更别提乘客姓名了,妥妥“三无产品”!可谁能想到,这“三无”火车票在2010年居然拍出了880万港元的天价!你说这邮票设计师和决策者当初要是知道,是不是得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新中国成立后,咱们铁路也迎来了“新面貌”,第一代火车票——硬板式火车票登场了。为了环保,这票做得跟小纸条似的,57×25毫米,还印上了盲文,真是贴心到家。正面写着出发地、目的地和票价,反面则是钢印敲的乘车日期、时间,那叫一个“复古风”。
从手写票到硬板票,再到现在的电子发票,纸质火车票就此作古。火车票的变化就是一部活生生的铁路发展史。这一路走来,既有托马斯·埃多蒙桑这样的“改革先锋”,也有咱们中国邮票变火车票的“奇思妙想”。从英国到中国,这火车票的故事咱们中国续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