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不利的地形对中小学上学影响的策略

定成谈文化 2025-01-07 02:51:43
一、案例与概定

居住在武夷山山腰的阿明,上学要到山外几十里的地方去求学。从家里出发,往山下要走四五里的山路,然后又要爬山四五里。再向山下走两三公里,才能到达离家最近的村小读书上学。

不利的地形成为学习的敌人是指学生的居住地为高山峡谷,上学要翻山越岭,路途地形崎岖,不利于学生出行的地形条件。这种情形在山地、高原以及丘陵的多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二、形成原因分析

不同生活能力、生活理想与生活条件的人拥有不同的生活需求。在求生是第一要求的原始价值观的指导下,许多人被迫选择了艰苦的生活条件作为生存繁衍的场所。那些生活在地形崎岖的远山的人们,很多人都是生活逼迫,或者对自然灾害的恐惧,逃到荒无人烟的环境艰苦的地方谋生。一旦定居下来,就很少有机会离开居住地,到了现代社会,就只能认命,在艰苦的地方艰难地生活。

1.谋生居住的无奈

地形不利的上学路,首先应该归结为谋生居住的无奈。老一辈选择的地形崎岖的居住地,远离了现代学校的修建地。对于现代青少年,要想上学获得知识,早去晚归上学读书,不得不忍受上坡下坎的劳累。

这种无奈的曲折求学之路,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无法改变的无奈。他们小时候,必须依赖父母养育成长,不可能离开自己出生的家园。上学爬行的艰难,是无法改变的现实。这种情况在许多偏远山区依然存在着。有的父母担心学生的安危,不得不早晚两头黑地接送学生去去来来。

2.生活条件的落后

生活条件的落后是指一些居住在条件艰苦之地的家庭,经济条件差,没有能力在条件好的地域租房买房,迁出现实的居住地,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

住在崎岖之地的家庭,创造财富的能力有限,没有经济来源,加上交通闭塞,劳动效率低下,家庭生活贫困。这样的生活条件使得这些地区的孩子们无法改变现实的生存条件,也就无法实现轻松愉快地上学。

3.办学资源的缺乏

办学资源贫乏是指社会拥有的财富少,无法为交通不便的地区提供支援。比如,修通公路、就近修建学校、派遣公立教师等缺乏资金。或者为交通不便的地区免费提供交通工具,修建住宿楼,请人看护缺乏资金来源。办学资源的缺乏也反映了一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地方管理者缺乏发展经济的谋略。由于经济发展落后,缺乏必要的办学资源。办学资源缺乏无力改变当地的上学窘境,使得该地孩子就学道路坎坷,上学与下学行路艰苦。

4.社会关爱的远离

社会关爱的远离是指由于社会认知的限制,国家或者地区对于落后地区缺乏应有的关心爱护。越是贫困的国家,政府官员只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以及组织的利益,对于那些无法使他们获得利益的群体漠不关心。一些贫困地区,处于落后的局面,无法引起社会的重视,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关爱。落后地区孩子的上学难也就没有人去关心。如今,世界还有许多偏远地区的孩子上学苦、上学难的问题没有引起当地政府以及社会人士的重视,孩子们依旧在崎岖的路上艰苦地前行。

三、不利的地形在学习中的危害

1.中途流失

路途艰苦,读着读着,学生就会对上学产生厌倦情绪。有的孩子走到半路,就没有心思去学校了,就在半路上游玩,玩到放学了就回家。一些学生由于厌学与多次逃学,就对上学不再有兴趣,慢慢失去了艰苦爬行入学的信心,于是主动放弃读书的机会。即使在全球义务教育免费普及的今天,落后贫困的地区或者国家,这种上学路途艰苦而流失的学生依然存在着。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共同谋取幸福的悲哀。

2.家长压力大

生活在偏远的山高谷深之地,不是自己的人生选择,而是生活的选择无奈。每个人都要找到自身的生存之所,那些生活在穷乡僻壤的老百姓,是为了生存的被动选择。这种选择,一旦到了孩子成长,想给予孩子优质生活,上学求知,又变成了心头的痛。父母为了孩子上学,不得不经常早晚接送,给孩子上学一点安慰。送完孩子,又得匆匆赶路回家忙各种农活,让全家人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艰苦的学习条件,无可奈何的家长除了唉声叹气外,也没有什么办法,只是希望孩子早点长大,能够给家里减轻负担。

3.自卑型人格

上学路途艰险,必然经常上学迟到,迟到就会经常成为班级受批评的孩子。本来就精疲力竭,还要无端被指责、被批评,这样的孩子往往抬不起头,在学校变得很少说话,不与其他孩子来往,学习的好坏也只是应付差事。从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总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会让孩子养成自卑型人格,与他人沟通、交流困难。

4.学习质量差

学生辛苦奔波在上学的路上,走进教室,回到家里,都是疲惫不堪了,哪还有精力去听课学习。所以上课与作业都是应付教师的要求。课堂上经常会因为太累而睡熟了,下午回家把作业忘记在脑后。这样的学习当然没有时间钻研教师传授的知识,更没有时间理解教材的学习内容,学习的质量自然很差,学习成绩提高自然困难。

四、问题解决策略

求学路途苦,民生难解决。老百姓由于自身的认知与生活的艰难,依靠老百姓自己解决生存的困难,显然是不可能的。解决民生问题,也是解决社会发展的障碍问题,是关乎人类如何迈向共同文明的问题。既然依靠老百姓自己无法解决,就必须依靠政府积聚社会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仅仅就解决上学路途艰难而言,有以下几点策略值得借鉴利用。

1.寄宿制办学

偏僻乡村地广人稀,居民居住分散,办学资源的配置难以满足每一个求学者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些地区旅途上学艰苦跋涉的问题,需要采取集中办学的原则。集中办学要保证四面八方求学者的上学时间,没有迟到旷课,地方政府采取寄宿制办学模式,是必然的选择。落后国家或者地区随着教育认知的提高与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采取乡村寄宿制办学,让上学困难的学生在校五天制住宿。

尤其全球在人权宣言、联合国宪章、里约宣言等人类共同生存问题解决方案的感召下,许多政府都在办免费的义务教育,把贫困地区的教育纳入免费教育的行列。寄宿制学校所需的寄宿条件的资源全部由政府承担,让义务教育的普及落到实处。

2.公共交通办学

乡村公路通到千家万户应该成为现代各国政府的基本职责。通过改善偏远地区的交通条件,解决学生上学路途的困难。政府运用公共财政收入兴修公路、购置专用校车,让分散于偏僻地区的孩子减少路途奔波的时间与体力,能够准时准点地参与学校学习。

公共交通办学在于政府的职责。现代政府如何承担关注民生的职责,解决公共交通的办学问题是其中重要的职责之一。一个对教育民生问题都无法解决的政府,实则是无法完成国民对政府的基本期待与给予信任的。所以,无论国家财力有多重的负担,都要想方设法解决公共交通办学的问题,让落后地区的后代提高素养,成为国家与地区繁荣富强的期待者。

3.关爱式办学

社会关系和谐调节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办学条件艰苦需要政府的社会关爱,承担社会职责,让每一个孩子获得平等自由的启蒙教育。关爱式办学除了政府关爱外,就是学校教育执行者对入学困难学生给予足够的关爱,让上学路途艰难的这些孩子进入学校后不会受到歧视,获得相同的接受教育的机会,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关爱式办学应该成为政府与学校为整个社会办好教育的前提。按照现代法制体系的国家观念,人人有公平享受教育机遇的权利,这种权利是任何人不能剥夺、侵占与放弃的。用关爱式办学的指导思想去为偏远地区的孩子谋求改变生存的环境,建构安心学习的外在环境,是政府与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4.送教入户办学

偏远地区受环境影响,有些孩子无法入学,办学单位应该依据办学管理范围,做到送教入户办学。一是将读书的政策宣传到位。地方基层政府应该从“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自我进步向不读书的孩子做好安心读书的宣传,让学生把读书作为改变个人命运与促进社会文明与创新发展的价值观念。二是将知识掌握的内容要求送到学生的大脑。对于特殊的孩子,给他们慢慢讲述知识学习的内容,让他们感知知识学习的兴趣,萌发读书成长的理想。

送教入户办学,在于让偏远地区的孩子知道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以及为什么读书的认知价值建构,促使他们有一颗通过知识学习改变生存环境的红心,做一个积极追求进步的学生。

(图片来自网络免费图片)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