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是植物人,妻子却通过试管婴儿又生一个孩子。
有人同情她,感叹母爱的伟大;有人质疑她,认为本已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实在没必要。
面对质疑,她无数次在心里反问自己:“这到底是对还是错?”
在那些质问和非议之外,是一个真实的家庭在苦难中挣扎。
2019年,湖北赤壁的余泉,在一次出门途中遭遇车祸,重伤脑部。
医生表示:“他大脑受损严重,醒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从那以后,余泉躺在床上成了植物人,丧失意识、无法动弹,生活完全依赖他人照顾。
余泉这一倒下,生活的重担毫无保留地砸在黄婷婷肩上。
眼前的一切成了一场漫长的噩梦:余泉大小便失禁,肌肉日渐萎缩,最简单的进食都要用针管慢慢灌下去。
每天,黄婷婷都要帮他翻身、擦洗、喂饭,这样的工作日复一日的重复着,而她从来没有抱怨过。
“妈,爸爸什么时候才能醒来?”八岁的女儿小婧曾有一天抬起头问她。
黄婷婷顿了顿,喉咙一阵发紧,却只能咬牙微笑:“再等等吧,爸爸总会醒的。”
那天夜里,她在丈夫床边偷偷抹泪,紧握着他的手,心里盼望着奇迹。
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活像被时间封住了,每天都是同样的煎熬与等待。
黄婷婷没有停止努力,没钱请专业的康复人员,她就自己从视频上学习康复按摩的手法,每天给丈夫按摩,希望能够起到一点效果,让丈夫身上的肌肉不再萎缩。
为此,她早已练成了一个“熟手”,每天不停地为丈夫推拿、按摩,盼着奇迹发生。
尽管如此,苦难从未减少一分。每个月的医疗费用如山一般压来,孩子的学费、家里的开销都让黄婷婷寝食难安。
或许,人到绝境时会生出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
2023年年初,她突然有了一个念头:生一个孩子,给家里添点生气,说不定还能“冲喜”唤醒余泉。
这个想法听起来荒唐,但在她心里,那一丝希望就像风中摇曳的烛光,怎么都舍不得熄灭。
有人或许不理解,为何在丈夫昏迷不醒、经济压力巨大的情况下,黄婷婷还会生下第二个孩子。
可对她来说,这不仅仅是生孩子的问题,而是一种对未来的赌注。
“你确定要这么做吗?”曾有一位好友劝她,“你已经够苦了,怎么能再给自己增加负担?”
“我不知道能不能撑下去,”黄婷婷说,“但我总得试试。我希望家里不再那么冷清,或许能给小婧留个伴,也许还能给余泉带来转机。”
这是一种母亲本能的祈盼,一种身为妻子的坚守。
黄婷婷通过试管婴儿技术,终于成功怀上了小儿子。怀孕的过程并不轻松,每次产检都让她紧张到心跳加速,生怕孩子有个什么闪失。
网络上的风言风语一波接一波地袭来,有人指责她重男轻女,有人猜测孩子的生父不是植物人丈夫。
这些言论让她感到无所适从,但她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承受着。
小儿子出生的那天,家里久违地响起了笑声。
小婧在医院的走廊上蹦蹦跳跳,婆婆颤抖着双手抱起这个早产的小生命,连连感叹:“这孩子是个小福星啊。”
黄婷婷躺在病床上,听到这话,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她知道,这条路依旧艰难,可是,看着女儿笑逐颜开,看着襁褓中的婴儿小小的拳头,她又觉得一切都值得。
新生命的到来,虽然给家庭增添了希望,却也带来了新的困难。尽管小婧年纪小,但她却懂得心疼母亲,主动承担起照顾弟弟的任务。
她把弟弟抱在怀里,一边哄他一边拿着作业本认真做题,小小的肩膀承担起远超年龄的责任。
有一次,邻居看见小婧一边哄弟弟一边写作业,忍不住对黄婷婷说:“这么小的孩子就懂事得心疼人。”
黄婷婷叹了口气,揉揉女儿的头:“妈妈知道辛苦你了,可咱们一起加油,好吗?”
小婧点点头,眼里满是对母亲的崇拜和对父亲的思念。她很小就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把爱藏在行动里。
面对舆论的喧嚣,黄婷婷不曾回应太多。她继续用自己的方式生活,照顾丈夫,带大孩子。
她也在社交平台上发一些关于日常生活的小视频,有时候是余泉眨了眨眼,仿佛听见了女儿的童谣;有时候是小婧逗着弟弟笑,空气中似乎有了阳光的味道。
评论区里,有人说她太苦,有人送来祝福,更多人是在默默关注她,试图从她的故事里汲取一些坚韧和勇气。
“他听得见吗?”有人好奇地问起黄婷婷,为什么每天要对丈夫讲那么多话、唱那么多歌。
“或许听不见,”黄婷婷笑了笑,眼神却依然坚定,“可我希望他能感受到,我还在,我们还在等他。”
这就是她的信念,一种无关回报的爱,一种无论多苦都不会轻易放弃的坚持。
日子依然不容易。
当地政府和妇联了解了她的情况,帮她申请了低保,虽然金额不大,但对这个家庭来说已是雪中送炭。每一分资助,都是对黄婷婷的无声支持。
生活还在继续,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总有一些平凡人做着不平凡的事情,也演绎着最平凡却也最伟大的坚守。
他们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但总会在清晨醒来,开始新一天的奋斗和期盼。
爱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次又一次的行动与无言的坚持,那些为爱付出的日子,便是她生命中最珍贵、最美丽的时光。
参考资料:
女子与“植物人”丈夫试管生二胎,网友炸了!——指尖新闻沈阳晚报2023-11-08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