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禄:本可青史留名却爱和稀泥,这样的人越多,清朝也就亡的越快

梨评历史 2024-07-18 03:11:04

荣禄算是晚清重臣里的一个另类。

说他是守旧老臣吧,偏偏在担任兵部尚书的时候在各省成立武备学堂,为日后新军的编练提供了基础;

说他是开明大臣吧,却明确反对戊戌变法,成为围园杀后的最大阻碍;

说他是慈禧铁杆心腹吧,他却反对己亥建储,让慈禧废立光绪之事失败;

说他和慈禧不和吧,他却在庚子之变中力保慈禧,将她从祸首名单中移除。

荣禄

总之,你很难给在荣禄身上打上某个标签,也很难评价荣禄在晚清变局里的所作所为。

如果非要评价,那我只能说荣禄是一个官场老油条,明明位高权重,却爱和稀泥,这辈子只愿意做一些四平八稳的事,本可青史留名的他,却沦为历史的过客。

一句话:荣禄这辈子活得极为明白,但有时候过于明白了。

说实话,荣禄的起点并不低。

道光十六年(1836年),荣禄出生于正白旗一个八旗武官家庭,四岁丧母,由继母抚养长大。

其祖父战死于张格尔之乱,伯父和父亲又战死于太平天国的战争,堪称满门忠烈。

鉴于一家人都为大清流血,到了可以出仕的年纪,咸丰提拔荣禄进入工部观政。

和凄惨的家世相反,初入官场的荣禄可谓顺风顺水,参与武事又整顿旗务,受到军机大臣文祥赏识及推荐。

文祥

到了光绪四年(1878年)的时候,荣禄已经升任为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兼步军统领之职,这一年荣禄不过四十二岁。

而荣禄得以快速升迁,除了本身能力够强之外,还因为得到不少大臣的提携,除了文祥,其他如恭亲王和李鸿藻等人都对他赞誉有加。

如果继续这样发展,荣禄迟早要入内阁和军机的。

但人这辈子不会一直顺风顺水的,迟早要经历一些坎坷的。

随着恭亲王逐渐失势、文祥病故、李鸿藻丁忧,荣禄的官场也逐渐坎坷起来。

一直和荣禄不和的沈桂芬不断弹劾荣禄受贿,没了庇佑的荣禄很快被降职,开始坐了冷板凳,而到了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时候,荣禄又被外放担任西安将军,算是远离了中枢。

当然,荣禄坐冷板凳固然有行事高调的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身上有恭亲王的烙印,加上口无遮拦得罪了慈禧,不拿他开刀拿谁?

而在冷板凳的十几年里,荣禄一下子开窍了,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即在朝廷之上,锋芒不能太露,否则绝对没有好下场。

另外就是他意识到所有的权力和地位都是上面给的,此前之所以顺风顺水,就是因为上面信任你、重用你,而自己之所以受冷落,就是因为自己靠山倒了。

因此,想要继续在朝廷上立足,甚至进入权力中枢,必须找一个靠谱的靠山,只有在靠山的帮助下才能迅速往上爬。

只是如今荣禄已经年近六十了,也不知道还能活多久,因而他的目光放在了慈禧身上,将慈禧视为自己最可靠的靠山。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慈禧实在没人可用了,只能起复恭亲王,而恭亲王一上台就将荣禄从西安调了回来。

恭亲王回来主要就是善后

时隔多年之后,荣禄再度回到了权力中枢,十几年的蹉跎,让他后面的所作所为,都显得圆滑无比。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荣禄担任以步军统领授兵部尚书之职,而后晋升为协办大学士,掌握晚清军事话语权。

在这个期间,爆发了弹劾袁世凯一事,荣禄奉命调查,却力保袁世凯,让袁世凯逃过一劫。

而去天津小站调查的时候,荣禄意识到新军的重要性,在各省主持成立武备学堂,为日后编练新军提供保障。

武备学堂

此后荣禄官职节节攀升,到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时候,荣禄已经担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成为京师和直隶周边最大的军事主官。

也是在这个时候,戊戌变法开始了,后面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荣禄得到消息告诉了慈禧,使得康有为的围园杀后计划破产。

这件事是荣禄这一生乃至整个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进一步就可以改变整个历史,但荣禄选择了慈禧。

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你很难说荣禄做的对还是错。

毕竟荣禄是一个老成的官僚了,一点也不认可光绪激进的变法,而且他也明白光绪和慈禧的力量对比,很果断的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戊戌六君子

靠着这一手操作,时年六十二岁的荣禄靠着自己无可置疑的忠心和处理,成为了军机大臣,算是达到了人生巅峰,而距离回京不过才四年,升迁速度相当快速。

然而在军机大臣位置上没坐多久,荣禄又遇到了一个难题:己亥建储。

说实话,此前慈禧完全把光绪当做亲儿子看待,但没想到光绪居然要围园杀后,这种白眼狼行为让慈禧极为愤怒,最终演变为想要废光绪。

就在慈禧释放这个消息的时候,一帮想要获得从龙之功的人开始蠢蠢欲动,比如端郡王载漪、庄亲王载勋和徐桐等人,至于拥立的对象自然端郡王的儿子溥儁。

溥儁

为了获得支持,端郡王一伙首先拉拢的就是荣禄。

此时荣禄不仅是首席军机大臣,还节制北洋诸军,位高权重,自然是极力拉拢的对象。

而除了端郡王,慈禧也找上荣禄,要求荣禄表态支持她废立。

从外人看来,荣禄是妥妥的后党,必然会鼎力支持慈禧,但此时的荣禄却又自己的想法,没有急于表态。

首先就是端郡王没有太多的瓜葛,这些人没什么本事,仅仅因为血统而获得地位,很多朝臣都不肯待见他们,更何况端郡王他爹当年还参与弹劾荣禄,算是不大不小的仇。

其次就是废立可不是小事,现在不仅要应对朝廷内外大臣,还有一帮洋人,这些都是他这个军机大臣都要考虑的事情。

光绪

随着事情的发酵,以刘坤一代表封疆大吏们都表示支持光绪,而洋人也认同光绪的君主地位,舆论都站在光绪这边,这让荣禄很难办。

没办法,荣禄拜访了前直隶总督李鸿章,在李鸿章的一番忠告后,荣禄这次决定站在光绪这边,并且展现自己和稀泥的功夫。

那么为什么荣禄不支持慈禧这个大靠山呢?因为荣禄也猜不透慈禧真正的心思,猜不透她到底要干什么,反而自己做不好,真的要从高处跌落。

毕竟慈禧废立,纯粹是因为表达对光绪的不满罢了,但太后身边的一帮人可不怎么认为,他们打算将这件事搅合成攫取利益的机会。

只要扶持溥儁登基,那么本来没什么地位的端郡王和庄亲王可以一飞冲天,然后让一帮人腾地位给他们掌权,首当其冲的自然是荣禄,倒霉的还是荣禄。

另一方面别看慈禧嚷嚷要废光绪,但很难说慈禧是否真的要废,万一最后没废,荣禄所作所为,岂不是离间皇帝和太后?荣禄还得背锅。

万一真的废立了,荣禄已经位极人臣了,还想要什么封赏?已经赏无可赏了。

所以对于荣禄来说,废立成功好处一点没有,万一失败全是自己的锅,更何况一帮封疆大吏和洋人都不支持,想要让他们支持得让渡多少利益,太不划算。

因而他向慈禧提出,先建储再言废立,既满足端郡王和慈禧要求,又暂时保住光绪地位。

当然,为了感谢李鸿章的忠告,荣禄投桃报李,举荐李鸿章担任两广总督,远离京城这个是非之地。

义和团运动

眼看洋人不支持,被野心迷失了眼睛的端郡王找来了义和团,意图靠义和团逼迫洋人同意,最终爆发了庚子之难。

此前荣禄就冷眼看着端郡王的所作所为,眼看局面愈演愈烈,荣禄只好继续和稀泥,一方面派人围攻列强的使馆,一方面又将大炮的标尺调错,防止真的炸毁使馆,后面不好善后。

八国联军进京,慈禧被迫西狩,留荣禄在京城主持大局,但荣禄会在京城等死?立马跑到保定观望局势。

随后东南互保,慈禧彻底醒悟过来,再不收手,大清要提前完了,找来李鸿章和洋人谈判,而李鸿章的条件就是保举荣禄前往西安,当然目的就是让荣禄当中间人传话。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辛丑条约》签订,然后清算祸首,本来慈禧是洋人认定的祸首,却在荣禄和李鸿章的力保下活了下来,至于庄亲王则被认定为祸首,自尽谢罪,而端郡王则遭到流放。

《辛丑条约》签订

至于荣禄,在己亥建储和庚子之乱中保全了自己,而且地位和声望也达到了巅峰。

作为回报,慈禧指婚,将其女儿幼兰嫁给了醇亲王载沣,幼兰日后生下了溥仪。

不过庚子之难,荣禄妻子都丧命,让荣禄异常悲伤,回京之后,荣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病逝,赐谥文忠,算是一个体面的结局。

说实话,荣禄晚年是一个典型的官场老油条,所作所为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权位罢了,执掌中枢的时候,长袖善舞,靠着一手和稀泥的手段,历经甲午、戊戌、己亥、庚子四次风波而安然无恙。

而其他人,不管是盟友还是对手,下场都不怎么好,唯有荣禄得以善终,更何况自己外孙居然当了皇帝。

只是这样的人执掌朝政,只会让积重难返的清朝彻底滑向低谷,毕竟只是为了自己,事情还能怎么搞得下去?

1 阅读: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