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厉害时不厉害。”毛主席对爱将的这句惋惜评语间接导致了张宗逊憾失大将军衔。对此,将军很是委屈,他并不是在乎大将军衔,而是那个包袱的确背得很重,老将军晚年一直对此事还耿耿于怀。
张宗逊是黄埔五期生,随卢德铭的警卫团参加了秋收起义,当时任连长。在起义中的几次小战斗中表现出色,引起毛主席的重视,加之张宗逊是共产党员,所以毛主席又很信任他。
三湾改编时,部队进行缩编,毛主席将张宗逊调到特务连任副连长,张宗逊带领一个排担负毛主席的警卫任务。他日夜同毛主席同吃同住,寸步不离,尽忠职守,更加得到毛主席的赏识。
在井冈山地主肖家璧率部偷袭红军的战斗中,张宗逊保护毛主席撤退的途中不幸负伤,三个月后伤愈归队。毛主席见张宗逊是个将才,不忍留在身边,把他调到野战部队当了连长。
张宗逊英勇善战,屡立战功,从连长一路干起,1931年任红12军军长、第五次反围剿前任第14师师长兼广昌警备司令,成为红军的高级指挥员。
广昌失守后,张宗逊自然成了背锅侠,加之“左倾”领导认为他有“毛派”嫌疑,便撤了他的职,让他去红军大学学习。
毛主席见爱将张宗逊无端背黑锅,一气之下找到周恩来理论,周见伟人的话有理有据,便直接将张宗逊由红军大学的学员提升为校长。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张宗逊任中央纵队参谋长随军战略转移。红军经过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时,红三军团前卫第4师师长洪超不幸牺牲,彭德怀军团长请示中央军委,要求派一名得力干将继任主力红四师师长。
周恩来经过反复斟酌,决定起用张宗逊。而张宗逊果然不负周恩来的信任,在湘江战役中,率领红四军担负保卫界首渡口的重任,血战三天三夜,保障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顺利渡过湘江。
抗日战争时,张宗逊担任120师358旅旅长,1937年秋率部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创建晋绥抗日根据地,转战于华北大地,配合兄弟部队广泛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在雁门关伏击战等多次战斗中消灭了大量日伪军。
1938年,张宗逊所部在同蒲西段参加反日军围攻的作战,在五台县滑石片地区设伏,一举全歼孤军进犯五台的日军1个大队700余人。
1940年,张宗逊指挥部队在晋西北米峪镇对外出“扫荡”归来的日军村上大队进行伏击,歼灭日军700余人。
8月20日,张宗逊率部向康家会和砚湾开进,参加百团大战,歼灭康家会敌军,拔掉静忻公路之间最大的据点。
张宗逊在抗日战争中打满全场,而且他专挑强敌打,用张宗逊自己的话说,打强敌才能缴获更好的装备。
国共内战爆发后,张宗逊出任西北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成为西北野战军的第二号首长,彭德怀司令员的得力助手。在转战陕北保卫延安的斗争中,协助彭德怀司令员先后发起青化砭战斗、羊马河战斗、蟠龙镇战斗,三战三捷,坚定了边区军民争取胜利的信心。
1948年1月,西北野战军奉命转入外线作战,张宗逊参与指挥了宜川、黄龙、西府等一系列战役,将胡宗南重兵集团牵制在西北战场,有力地支援了解放军在中原、山东、东北战场等各个战场的战略决战。
1950年10月,彭德怀率领志愿军入朝作战,张宗逊留守西北,出任一野兼西北军区司令员,指挥所部完成了围歼国民党军队残余和剿灭土匪的任务。
张宗逊是实打实的战将,从秋收起义起到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直到解放战争,他一直担任军队正职,从连长干到纵队司令、兵团司令、野战军司令,打满全场,战功卓著。
而且,张宗逊秋收起义时便是连长,资历同101一样,高于粟裕,可为什么在1955年大授衔时却只获得上将军衔呢?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解放战争时期张宗逊一直在西北作战,西北极端艰苦的条件限制了西北野战争的发展,西野各位将领的战功与其它野战军将领相比,似乎多少有些逊色,这也是西野将领军衔普遍偏低的原因之一。
当然,对于张宗逊来说,发生于1946年7月至9月间的大同集宁战役才是他憾失大将军衔的主因。
大同集宁战役后,毛主席罕见地对张宗逊提出了批评:该厉害时不厉害。伟人很少批评人,这句话对张宗逊来说,不可谓不重,以至于将军直到晚年谈起大同集宁战役时,还念念不忘倍感委屈。
大同集宁战役,集晋察冀军区和晋绥野战军大部主力,耗时三个月,不但没有取得原定攻取大同的作战目标,还直接造成晋察冀边区中心张家口的失守,作为战役总指挥的张宗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却为何觉得委屈呢?
1946年6月,为了解除国民党军对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的军事威胁,毛主席制定了夺取三路四城的作战计划,要求晋察冀野战军先取平汉路,打击弱敌孙连仲部。
但聂荣臻认为此时贺龙部尚在晋北,单靠自己所部组织平汉战役有些困难,遂向毛主席建议先打大同,再夺平汉路。
聂荣臻在给毛主席的电报中分析道:大同虽有守敌万余,但全是杂牌军,建制混乱,军心涣散,我军以五倍兵力拿下大同不成问题。
毛主席一向尊重前线指挥员的意见,于是批准聂荣臻提出的大同战役,由张宗逊出任战役总指挥。
张宗逊在晚年回忆中表示,他一开始就对攻打大同有所担忧。因为大同虽然守敌较弱,但城墙非常坚固易守难攻。而我军部队大部分是由地方游击队刚刚组建而成,武器弹药奇缺,战斗力并不比守敌强多少。
而且当时部队完全没有能够摧毁城墙的攻坚火炮,只能搭人梯扔手榴弹,困难可想而知。
在8月2日的阳高军事会议上,张宗逊提出攻打大同,傅作义部可能会从归绥派部东援。但与会人员均认为国民党军勾心斗角,傅作义部又隶属于不同战区,不会真心驰援。一句话,张宗逊的建议并没有引起重视。
大同战役发起后,战役过程并没有聂荣臻想象中的那么轻松。原计划二十几天拿下大同,可是仅外围战便从7月31日开始整整打了半个月,直到8月14日才正式攻城。
攻城一直到9月4日,也只攻占了北关、西关车站和部分城关街区。可就在这关键时候,傅作义釆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出兵攻打集宁,晋察冀野战军不得不分兵救援,最后的结果是两地皆失,即没有攻下大同,又丢失了集宁,致使晋察冀军区彻底陷入不利局面。
大同集宁战役,张宗逊将军当然负有军事指挥不当的责任。特别是在集宁战役时,停战一天错过全歼敌新编32师的机会,在关键时刻不该再次分兵阻击敌精锐101师等等。
但正如将军回忆中所说,一开始就不应该组织大同战役,当时部队战斗力不强,缺乏攻城的经验和武器装备,导致伤亡巨大。部队连续作战三月,极为疲劳,战斗力进一步下降,面对傅作义的精锐101师,的的确确已经打不动了。
如果按毛主席先前的方案,先打平汉路弱敌孙连仲部,既能取得胜利,又能提升士气,还能获取装备,岂不一举三得?
这样看来,张宗逊将军的确有些委屈,不过往事已矣,将军的千秋功绩如今我们都还能铭记,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