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以高句丽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也称高句丽、句丽或高丽。高句丽国家灭亡后,朝鲜半岛北部建立起一个高丽王朝。人们往往将高句丽同高丽王朝相混淆,其实是一种误解。
高句丽自商周以来就生活在我国东北的浑江、鸭绿江流域。追溯其族源,应该是商人的一支在商人人主中原前后向东迁徙而形成。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中原的汉族人及东北的夫余人、肃慎人、鲜卑人、秽貊人、靺鞨人、契丹人等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地域、语言、经济生活、心理状态特点的相对稳定的古代民族共同体。多年来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我们已在浑江、鸭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内发现了高句丽人的原始文化遗存。
西周初年,高句丽人派代表参加了成周之会。中原史家及文献中称之为“高夷”。高夷也可能是高句丽人最早的称谓。高句丽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也作高句骊、句丽。学者们对其解释各有不同,如高城、高大黑马、高山曲水、高台建屋、中京、上京等。
高句丽称号在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征朝鲜前就已经存在。《后汉书·高句丽传》明确说“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汉书·地理志》也载玄菟郡中的居民有“句丽蛮夷。”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起玄菟、乐浪,以断匈奴左臂”(《史记·韦贤传》)。玄菟郡一设郡便领有高句丽、西盖马、上殷台诸县。高句丽县之名应该是因高句丽人聚居而得。此后,汉玄菟郡不断加强对高句丽县等地方的管理。也可以说,高句丽人至迟在汉武帝时已生活在玄菟郡内成为汉政权管辖之下的编户齐民。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高句丽人在他们居住的中心地区建立起民族政权。尽管称高句丽国,一直也没有脱离汉玄菟郡和辽东郡的管辖区域。
随着中原政权更迭,对北方管理机构及政策的变化,高句丽政权在玄菟、辽东地区发展、扩张,始终没有改变其作为我国东北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性质。这从高句丽同中原及北方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不断接受中原及北方甚至江南政权的册封,不断臣属、朝贡等方面可以得到证明。
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高句丽灭国,高句丽民族流入中原、东北和朝鲜半岛各族之中。
高句丽政权存在时,史家们有时记为句丽、高句丽,到了隋唐时期,中原史家和高句丽人大都习惯称高句丽为高丽。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但由于公元918年朝鲜半岛又出现一个高丽王朝,人们往往将其混淆。其实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政权。
高句丽简称高丽,这个民族和政权都兴起于汉玄菟郡,其王族以高为氏,活动区域在今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
高丽王朝是弓裔和甄萱两个乱世枭雄脱颖而出后,弓裔统一全境建立的王国,取名高丽。弓裔想借着高句丽的余威,呼吁人们造反起义,其实他与高句丽一点关系也没有。后来,弓裔被手下大将王建杀死,王建成为高丽王朝的国君,即历史上称的王氏高丽。
我们不否认王建政权以“高丽”命名有兴灭继绝之意,然而却是在高句丽政权灭亡250年后建立的。都城开京(今朝鲜开城),其活动范围没离开朝鲜半岛。
高句丽简称高丽与王建的王氏高丽,无论从时间上,活动地域上,王族姓氏上,治下臣民的组成上都存在着根本区别,是不应该混淆的。尽管两个王朝的名称相似,但高句丽和高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的不同国家,它们的关系并不直接相关。高丽王朝并没有直接继承高句丽的遗产或领土,它们的历史、政治和文化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王建建立的高丽王朝自918年至1392年,历475年,传34代王(其中有辛姓王两代)。1388年,大将李成桂自鸭绿江威化岛回军开京,发动政变,废立国王,掌握了朝政大权。1392年,李成桂废掉恭让王,自立为王。次年改国号朝鲜,即李氏朝鲜。1443年“训民正音”制订朝鲜文字。1910年,日本侵占朝鲜,李氏朝鲜灭亡。
高句丽民族和国家在7世纪以前漫长岁月和历史发展中,在我国东北地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遗迹、遗物。辽宁省桓仁县有高句丽第一个都城遗址下古城子、五女山城,这里有高句丽古墓、壁画、遗迹、遗物。吉林省集安市有高句丽都城国内城、丸都山城,以及洞沟古墓群、高句丽壁画、好太王碑和大量出土文物。从吉林省的延边、吉林、通化、白山,直至辽宁省本溪、抚顺、铁岭、沈阳、丹东,都保存着不同数量的高句丽古城、古墓和各种遗迹、遗物。多年考古发掘证明,高句丽文化层叠压在汉文化层之上。这些遗迹、遗物不是现代朝鲜族的文化,也不是王氏高丽的文化遗迹,而是我国东北古代民族高句丽人的文化遗产,理所当然是我国的文物古迹。196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将洞沟古墓群(包括好太王碑)、丸都山城、五女山城、凤凰山城等公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宁、吉林两省各级政府也将有关高句丽遗址公布为省、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