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长对孩子的爱,变得越来越沉甸甸,越来越小心翼翼。
甚至有些诚惶诚恐:唯恐增之一分,孩子承受不住;减之一分,又觉得亏欠太多。
家长之所以对孩子的成长如何紧张、在乎、焦虑,其实说到底,就是对孩子的期待太高:
每个阶段的学习成绩都要拔尖、不管中考还是高考都要是名校、就业要搞科研或进体制。
试想想,二八定律无处不在,能进入金字塔顶端的始终只是少数,大多数还是普普通通的存在。
父母作为孩子的陪伴者、指引者、领路人,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是否适合跑这个赛道,孩子累不累,能否吃得消。
因材施教的教育,才是遵循自然成长规律。而有些教育者或父母,却往往忽略了这个底层逻辑,偏偏对教育的认知出现错位。
有些人认为能上树是一项非常好的技能,便强迫着鱼儿学爬树;有些人认为会游泳是求生的根本,担心猴子万一掉进水里会被淹死,于是便逼着猴子学游泳。
最终的结果,我们可想而知,鱼还没有学会爬树便累死了。猴子还没有学会游泳就疯了。
放下期待
我并不是说不要对孩子有期待,而是说要适合孩子特性的期待还是要有的。
那些踮起脚来够一够,就能够得着的期待,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尝试,去实践。
因为在这过程中,孩子获得的成就感、价值感,会让他更加有安全感、自信,抗挫折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而那些过高的期待,或者那些让孩子很心累、厌恶的期待,总有一天会把孩子压垮。我们都知道,鱼会游泳,猴子会爬树,这是它们各自的天赋和本能所驱使。
家长不是那个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的人,而是要做那个关心孩子活得“累不累”的人,并且还要做那个懂得辨别“适不适合”孩子发展方向并懂得调整方向的人。
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天赋,然后有计划有目标地引导孩子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允许孩子成为孩子,让孩子乐在其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成就更好的孩子。
轻松陪伴
对孩子期待太高,或对孩子不合时宜的期待,那都是家长自己的执念。
自己没有实现过的愿望,或者梦想,想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代替自己去实现。
在我们小时候,家长要维持一家人温饱的生计,根本没有时间操心孩子的学习。
我们那时候无拘无束的童年,满地上打滚的乐趣,是成长的本性,也是快乐的源泉。
而到如今,孩子还是孩子,家长还是家长,唯有不同的是,时代在更新,经济在飞速发展,教育在更新迭代。
孩子就如笼里的鹦鹉,一旦有个别的鹦鹉会说“你好”、“再见”、“恭喜发财”、“你真漂亮”等。
这也就预示着全部鹦鹉痛苦一生的开始,因为会被主人逼着一遍一遍地勤学苦练,直到达成效果为止。
导致孩子这样内卷化的成长大环境,不仅狂流般汹涌向前,而且还有人在推波助澜。
孩子在这样的狂流中,我们家长能做的,不就是要自己先稳住,放轻松一些,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安心、自在一些吗?
相信向上生长的力量
就说当今大学生就业这个问题,不是学历贬值,也不是经济市场上对人才供远远大于需。
恰恰说明了,整个国民文化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市场对人才的选择,不再是唯学历为标准。
天高凭鸟飞,海阔任鱼跃。未来人才的竞争,不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而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博士研究生送快递,硕士研究生送外卖,在刚开始的时候,人们一阵恐慌:学历贬值得太快了!
如今,大学毕业生摆地摊的比比皆是,早已见怪不怪了。
有些人还在为他们感叹:寒窗十多年,最后还得风餐露宿地谋生。
可他们不知,这代年轻人将自己的热爱发展成谋生的工具,这谋的并不是“有了上顿没下顿”的生,而是“诗和远方”,快乐并享受着。
记得早些年,那些能出国到经济发达的国家留学的,不是人中龙凤,就是家中有矿。
他们很多人怀揣着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学历,在国外干着洗碗、端盘子的活,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不正是留学生的真实折叠吗?
时代不同了,看待身边的变化,也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和认识,就不会见怪不怪了。
允许树成树,允许花成花,允许孩子成为孩子。
家长能做的,就是相信孩子的成长,一定有自己的向阳而生的本能和力量。
总结
总之,对孩子的教育,只有放下期待,相信成长的力量,才能看见孩子的需求,才能看见孩子的特性,真正做到轻松、愉悦地陪伴孩子成长。
教育的本质就是,言传身教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唤醒其向阳而生的动力,按照自己的特性成为更好的自己。
教育的本质简单地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生命唤醒一个生命。
END
话题讨论:
请问你对孩子有哪些期待,孩子能承受吗?
欢迎来评论区发表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