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轮朝鲜第二次遭险,独臂将军挺身而出,打的比铁原阻击强多了

小灰说历史啊 2024-12-09 19:11:02

一个副军长亲手签字扔掉美式榴弹炮,这事儿你敢信吗?

这事发生在1951年抗美援朝战场上。当时志愿军正在撤退,九兵团的部队被美国空袭和炮火拖得寸步难行。一门榴弹炮卡在路上,堵住了整个大部队的通行。炮兵干部死活不肯丢炮,理由也很现实那可是美式榴弹炮,稀罕得很,丢了回去就等着处分吧。但副军长廖政国(对,就是那个独臂将军)强硬拍板“丢炮!”还亲自写了张收条作保。这才让部队得以顺利通行,避免了更大的风险。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廖政国深知轻重缓急

先说廖政国,他的决策是典型的“顾全大局”。丢掉一门炮确实心疼,可如果因为这一门炮拖延了几万人的行军,那就不是处分的问题了,那是会出大命案的。战场如棋局,错一步满盘皆输,而廖政国一眼就看清了局势。当时美军侦察机已经在头顶转悠,天亮后要是还堵在这里,迎来的就是毁灭性打击。他的判断很准,动作也够果断,不拖泥带水。

2. 炮兵干部的“不肯丢”也有他的道理

从炮兵干部的角度看,他的反对并不是“死脑筋”,而是源于那个年代的现实困境。1951年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重型武器几乎全靠缴获或进口。尤其是像榴弹炮这种大杀器,丢了就是“国宝”损失,回去领导问责还真不好交代。对他保护这门炮是职责所在。但问题是,战场上有时候职责和全局是矛盾的,这就需要更高层的指挥官来权衡,而廖政国显然具备这种大局观。

3. 这是一种“华野特色”

廖政国和他带领的58师这种“见机行事”的能力,正是华东野战军长期历练出来的本事。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华野打的仗大多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硬仗,尤其擅长在运动中捕捉战机。像这次,他能通过敌人炮火的频次、炮弹数量、射击间隔等小细节,迅速判断出美军主力没跟上,眼前只是小股部队火力袭扰。他当机立断选择渡河,避免了像180师那样陷入合围。你不得不承认,这种判断力和果断力并不是靠临时抱佛脚练出来的,而是经历了无数次生死场面才积累的经验。

廖政国这一扔,不仅让部队化险为夷,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军队的特质果断、灵活,既有纪律又不死板。而这背后,其实是无数战场教训的积累和一代指挥员的成长。战争中,生死往往就在一念之间,而像廖政国这样既能扛得住心理压力,又能做出正确决策的人,才是真正撑起全局的关键人物。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