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向辽东浪死歌:杨广征高丽无错,百姓造反有理,罪在“婆罗门

历史爱杂谈 2024-04-19 13:28:32

长白山前知世郎,身穿红罗锦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隋朝大业七年(611年),山东老乡王薄在长白山(不是东北那座,而是泰沂北的长白山)雕窝峪聚众起事,自号“知世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当地百姓造反。

总体意思就是:咱宁肯与官军玩命,也别去辽东战场与高句丽干仗哈……

那么,大隋皇帝杨广征高句丽,真有错吗?

01

大唐贞观十九年(645),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等十座城,斩首四万,粮尽班师。

大唐贞观二十一年(647),李勣、牛进达水陆并进,攻占高句丽三城。

大唐贞观二十二年(648),薛万彻渡鸭绿江,阵斩大酋所夫孙。

……

一直到大唐总章元年(668),李勣、苏定方、薛仁贵三路大军攻破平壤,擒其君王、毁其宗庙,强横一时的高句丽自此灰飞烟灭。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眠”。李世民、李治父子两代九次兴兵,可见征高句丽属于基本国策。

那么杨广三征高句丽就有错吗?肯定没错!

而且纵观杨广登基之后的为政举措,都没错。

他太想进步了,太想把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婆罗门”拉下马了。

02

在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流水皇家,铁打门阀”,高层建筑被以“五姓七望”为代表的世家门阀牢牢把握,垄断官员察举路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南朝宋齐梁陈,北朝三魏齐周,看起来是乱成一锅粥,但不论是北齐代东魏,还是北周代西魏,都有脉络可循——皆在世家门阀操纵之下。

而杨坚能统一南北建立大隋,其实也是仰赖关陇集团大力支持。

“五姓七望”才是最高种姓的“婆罗门”,而皇家看起来尊贵,实际不过是“刹帝利”而已。

注:印度四种姓,婆罗门-最高层种姓,掌握一切;刹帝利-负责国家治理与战争。

雄才过人的杨坚不甘心做世家门阀的吉祥物,这也是杨勇当了20年太子,最终却被废的重要原因。

人皆言杨勇宅心仁厚,无大错而被废实在冤枉。但在大争之世,宅心仁厚本身就是错!

更不用说杨勇还与山东士族集团(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山东是地理概念,非是山东省)是两面一体的关系。

而杨广不但具有文韬武略的天赋,而且还性格张扬——说白了,就是在能力过人的同时还有些跳脱。

正适合推出来与世家门阀打擂台,于是杨坚不惜废长立幼也要让杨广上位。

03

虽然杨广与关陇集团、南方江左集团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登基之后确实没让老父失望,各种折腾:开挖运河、改革官制、兴起科举、迁都洛阳。

这一切都是为了打击与削弱世家门阀。

开挖运河:为开发南方,另起炉灶,摆脱北方世家约束。此外还可以引入南方江左集团(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陈郡袁氏)与北方五姓七望相制衡。

迁都洛阳:与开挖运河相配套,因为大运河在北方节点在洛阳。

改革官制:不论是增设殿内省,还是增置谒者、司隶二台,亦或是改组十六卫府,其实都是掺沙子。

科举取士:与改革官制相配套,打破世家门阀垄断官员察举局面。

总之,就是和世家门阀杠上了。

但打铁还需自身硬,想与世家门阀放对,杨广需有足够的威望,否则就是无本之木。

帝王威望来自于政绩,那么最大的政绩无疑就是开疆拓土。

04

作为同样是关陇集团扶持起来的政权,大唐虽一直未能有效削弱世家门阀影响,但却维系了一种平衡,避免成为世家门阀的牵线木偶。

这只因大唐拥有持续性的新兴军功贵族群体。

大唐是在平定各路反王之后立国,这中间造就大量新兴军功贵族,比如凌烟阁功臣大都归于此列,他们与李唐皇室是绑定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简单说,就是大唐皇家掌握了刀把子,能对世家门阀形成足够威慑力——你们别太过分,否则鱼死网破,任肯大唐躺板板也要把你们杀个干净。

这与现代大国之间的核威慑、保持互相毁灭是一个道理。

而在大唐立国之后又不停对外征伐,可以继续造就新兴军功贵族,比如二代的苏定方、薛仁贵、裴行俭。

而前面的大隋却是取代北周、和平建国,虽然后来也有灭南陈之战,但规模太小,持续时间太短,所造就的新兴军功贵族有限,也就韩擒虎、史万岁等。

而且杨广登基时韩擒虎坟头的草都三尺高了。

那么,既然没有新兴军功集团,那就制造。

于是征讨高句丽也就成为必然选项——一个是打造亮眼政绩、增强帝王威望,另一个是制造新兴军功群体。

这两个都是对抗世家门阀的关键。

05

杨广兴兵征高句丽没有错,挖运河、开科举更没有错。至于打压、削弱世家门阀,那就更没有错了——看看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什么鬼样子!

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太急了,什么项目都想一遭上马。后来的满清可谓集权政治巅峰,皇权大过天,而雍正更是专家级皇帝,但也不过办成了一个“摊丁入亩”而已——“士绅一体纳粮”在好大儿操作下无疾而终。

杨广能力如何且不谈,在环境条件上肯定差了满清千百倍,所以本应徐徐图之。可惜杨广不但心急,而且赌性还大,总想着梭哈。

开挖运河,因为赶进度而不恤民力——后世抹黑杨广,言其听闻扬州琼花美极,乃下令挖运河以便乘龙舟南下。问题是:杨广在继位之前曾长期担任扬州总管,琼花再美也看吐了。

当然,开挖运河确实损失大量青壮年人口,此时本应休养生息,恢复民力。

但杨广在运河开通之后不久即兴兵征伐高句丽,而且是中国五千年封建史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没有之一。

大业八年(612年)杨广御驾亲征,十二卫尽数出动,调集280个鹰扬府,光战兵就有80万,后勤民夫超过400万。

这种超级大手笔,也就巅峰的大隋能够支撑起来。

因操作不当,再加之不熟悉地理环境,导致一征高句丽失败。

一年之后杨广再次亲征高句丽,而且同样是大手笔。由此可见史书上写的并不可信:皆言一征高句丽隋军损失超过九成,比如宇文述左军30万人最终只剩下2700人,物资军械尽毁。

问题是鹰扬府可不是红警中的兵营,花钱就能爆兵。一征高句丽如果真损失战兵七十万,凭什么一年之后即可再调集战兵六十万?

06

就和水殿龙舟一样,一征高句丽损失兵力的问题是刻意抹黑。

一征高句丽确实失败,但损失肯定没那么大,所以才能一年后即可满血复活。

后来大唐九征才灭高句丽,所以杨广一次失败真没什么。

二征高句丽因为有了经验教训,可动真格的了。

而世家门阀心里也明白:不能让杨广这么搞下去,否则真可能会成功。

早在大业七年(611年)就暗戳戳扶持长白山王薄义军——此时正是一征高句丽准备阶段,《无向辽东浪死歌》中的“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其实很没道理:都没开战,怎么就知道会死呢?

当时各鹰扬府的府兵为了能够谋到出征机会,可谓费尽心思——不爱打仗的府兵还算府兵吗?隋唐时的府兵乃是“闻战则喜”,个个都是战争狂人。

所以王薄起义纯粹就是给杨广拖后腿,但此时大隋真不太在乎这种起义军,张须陀轻描淡写的就教王薄做人。

而在二征高句丽时世家门阀索性不装了:在战事关键时刻,后方督运粮草的杨玄感起兵造反!

杨玄感担任礼部尚书,其父为越国公杨素,出身关陇集团中的弘农杨氏。

造反理由是:为苍生计!

瞧瞧,什么时候二代也有这觉悟了?

百姓造反是因为不堪挖运河、当民夫的酷烈之苦,不平则鸣,自然有其道理。

但世家二代造反就是单纯弄权而已!

杨玄感顺利聚拢十万大军,其中离不开李密的支持。李密乃是隋朝上柱国、蒲山公李宽之子,出身“五姓七望”当中的赵郡李。

叛军不但断了粮草供应,还直接攻打洛阳。水晶被偷,这高句丽还怎么征?只能撤军平叛。

等到三征高句丽时已然天下大乱,十八路反王、七十二处烟尘。每处烟尘后面都若隐若现的有着世家身影,王世充、杜伏威、窦建德,等等。

当然最大的烟尘无疑还是太原李渊,他为获得世家门阀支持,直接冒认陇西李氏。

07

不论是天下苍生,还是国家社稷,在世家门阀这种“婆罗门”眼里,都是不值一提。他们在乎的只是掌控权力与利益,而且在内部张力作用下会不断扩大扩大再扩大,直至将外部点点滴滴资源空间都挤压殆尽。

于是那位满腹才华却无出头路径的黄巢,拿起四十米长大刀从北杀到南、从东杀到西,把世家门阀从肉体上彻底物理超度。

从北宋开始科举大兴,寒门崛起,华夏大地的“婆罗门”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但是在民国时曾一度抬头,“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姐妹孔家财”。然后教员提三尺剑,扫除牛鬼蛇神。

再回首已是百年身,今时今日只愿屠龙少年保持初心,及时扼杀“婆罗门”萌芽才是正道……

1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