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刷到一个视频,视频内容是关于“爸爸和妈妈的亲戚哪边亲?”的问题。
虽然视频里面大多数男生的回答更偏向于和妈妈这边的亲戚会更亲,但评论区的网友还是按耐不住自己的表达欲。
有人按传统亲缘关系分,认为爸爸这边的家人是亲人,妈妈那边的家人是外戚,叔叔肯定比舅舅亲:
也有人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进行反驳:
看完评论区留言,我总感觉从哪个角度理解都有对或者不对的地方。
此处的“亲”可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血缘关系的浓厚,二是指相处上的亲近。
对于血缘关系来说,这是一个无可争议血缘“平等”的关系。
如果把自己放在中心,无论面对那一边的亲戚,从血缘上来看都是流着同一部分血脉的亲人。
而这个问题最值得讨论的是,到底是什么影响代际之间的关系。
01 现代意义上的“亲”,更多是指来往的疏密度与相处的舒服度
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活背景,对亲缘关系的理解和认知也会发生变化。
每一代人都形塑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
以最近成熟且有自己思想的00后一代为例。
网友@任意 对家里的亲戚就抱有“平等对待”的心理。
网友的双亲兄弟姐妹比较多,关系也密切。
父母与兄弟姐妹一同在物质匮乏的农村长大,互相帮扶才度过那些难捱的岁月。
母亲会一遍又一遍讲她的哥哥如何牺牲自己只为供养弟弟妹妹们读书的故事。
也会谈到父亲的哥哥30多年前如何照顾遭遇横祸躺在病床上的父亲。
所有的灌输给网友的都是复杂且粘稠的关系,从而把要感恩、听话、顺从的重任嫁接到网友身上。
对于从小就在城镇长大的网友来说,父母所说的那种相互扶持、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情感,没有在任意一方的亲戚身上体会到。
逢年过节的聚会上不得不应付大家十几年不变的寒暄语。
相比之下,他更怀念以前住在隔壁的善解人意的叔叔阿姨。
不同的社会模式下,有不同的亲戚邻里同事关系。
和邻居建立过共同体验,这种相处的舒适度胜过仿佛来自遥远关系的亲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年轻的人固然在没有经历过年长的生活时,可以不了解年长的人的心情,年龄因之多少是一种隔膜。
年龄就是时代滚轮下最大的代沟,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轨道。
曾经的共同经历与共同的价值观是不可否认的粘合剂。
只有被认同了,彼此才能表现出“亲近”和粘性。
现代社会的“亲”,早已因社会结构的变化而转移。
02 现代亲缘关系的淡化反映着中国社会的变迁
《乡土中国》有言:静止是乡土社会的特点,但事实上完全静止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近几年的中国社会变更完美印证了这句话,甚至更为明显。
前几天看到一个关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202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6.2%,而2000年中国城镇化率为36.22%。
如此巨大的变化意味着,在23年间超4亿人从农村搬进了城镇,人口流动率极大。
而对于稳定才能生根,生根才能发芽,发芽才能形成的宗族文化来说,这种文化却在代际传递中因“流动”而被一点一点侵蚀掉。
中国有个成语叫四世同堂,这个“堂”是指房子的意思。
四世同堂就是指父系的亲戚上下四代人住在同一屋檐下。
但城镇化以后,一切都变了。
从Z世代开始他们的宗族模式就已经开始“土崩瓦解”。
他们的父母带着他们离开了农村,由以前与叔伯同住一个屋檐的平铺式生活方式,逐渐转变到城镇里高楼耸立的垂直式单间里。
在低价昂贵的城镇,过往的群落生活模式被打破,楼上楼下是父系的亲戚或是母系的亲戚机会是均等的。
正是这样的转变,让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的“宗族伦理”观念减轻,不管是哪一方的亲戚不过都只是亲戚的一种。
所以,再论哪一边的亲戚更亲,可能对很多新生代来说就成了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03 自强则双亲,不强则无亲
俗话有说:父强则叔亲,母强则舅亲,自强则全亲,不强则无亲。
无论是哪一边亲都必须带有前提条件。
有时候只有自己强大,才是最大的决定因素,因为人在弱的时候坏人最多。
博主@姜瑜桐 分享自己曾经遭遇过的故事:
博主高中时无心向学,外出务工的父母很难照顾到自己的成绩。
博主自己也没有当回事。
直到有一天婶娘上家里来,对着爷爷奶奶就是一顿输出:“这孩子是废了。高一是最关键时期的开始,门门功课都不及格,将来怕不是只能上个三流学校,最后去打杂工了。”
听到这番话的博主感觉被什么刺痛了神经。
他气愤的不止是亲戚的直白,是从未了解过但又被别人指手画脚的人生。
在世人不看好博主时,偏偏博主最争气。
经过三年埋头苦读,高考那年考上211。
打了所有看不起自己的亲戚的脸。
出社会后,博主相中一套适合居住的房子,想给父母好一点的生活。
奈何钱包不够,只好求助于家族里面自认为交情比较深的亲戚。
没想到亲戚不但不借,还借机嘲讽了自己一番。
后来博主想通了,自己的孝心转嫁到别人身上就成了一种负担。
不怪别人无情,只能怪自己能力不够。
越是被看不起,博主就越要进行反击。
他不停地沉下心来改变自己的作风,最后实现逆风翻盘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人民日报》曾说:生活是活给自己看的,你有多大的成色,世界才会给你多大的脸色。
任何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价值交换,何况亲缘这种被动但又不得不接受的关系。
与人交往时,交情再好,自己成色不够、能力不足都会成为无人可亲的理由。
只有依靠自己,胜算才更大。
老话讲“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
社会发展到今天几乎变成“一代无亲,二代无表,三代四代谁也不晓”的局面。
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城市化与人口迁移流动、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活压力都在平等的削弱对除父母以外亲人的联系。
社会学家费孝通说:“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终究会在新的环境里寻找不同于过往但又有同一意义体系的环境。
最终找到新的亲情存在的形式与社交关系,而最舒服的相处状态永远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追求。
无论周边的亲缘关系怎么变换,个人的强大和自强不息才是赢得尊重和亲近的关键。
爸爸和妈妈的亲戚哪边更亲?最终都取决于自己能力可以维持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