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楷书入选《兰亭奖》,创作经验是,先做加法、再做减法

四海易文字 2024-10-19 03:42:25

第八届《兰亭奖》,湖南———钟全昌老师的楷书作品格外亮眼。三件楷书作品,字径有大有小,二十公分到九公分之间,取法上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从传统中来,特别是两件大楷作品,属典型的字大内涵多的构成,结构和线条极具丰富性, 写出了磅礴开张、饱满雄浑,有正大气象。

钟老师的书法取法较广,走的一条纯正且传统路线,涉猎融合中先进行融合,不断的做加法,在多技法中再进行提纯,把复杂的技巧简约化,写出了自己的个性。从钟老师楷书作品中可以看出,智永及唐四家的笔意,起承转合,入锋收笔等调锋技巧显然是褚遂良二王一脉,多体融合之下,并不显得那么繁杂,这一点是很难得的。

学习书法肯定要学习前人的技巧,向古人讨“养分”,来加强自己书写的内涵。这里有一个问题,先贤们们留下来的碑帖,一碑一帖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面貌。如果是机械性的全盘接收,吸收越来越多,到最后就会越来越杂乱,如果不进行技法归类的话,创作使用时就没有方向,没有主心骨。

还有一种就是不同碑帖技巧相互对冲,对比之下存在着“打架”的情况:例如,有的接笔多用实接,转折喜欢重复发力,有焊接感;有的接笔多用虚接,转折处常出现笔端意连的状态。如果没有正确的主观意识,怎样取舍?便变含糊犹豫。再例如、先写褚再学颜,写哪一种字体都能临得很像,创作时用颜的技巧便没有一点褚的痕迹,写褚的时候便又失去了颜味。给人的感觉是捡的芝麻丢了冬瓜。

这种情况显然就是只知道提取不知道融合,提起融合变成了两独立部分,不能将众多技巧进行取舍组合。一般这种情况,多是缺少专项训练造成的,临帖太多,创作太少。只有平时创作训练时去刻意尝试,通过多创作才能判断出作品取舍的合理性,选择适合创作的技巧才是好技巧!

我们看钟老师的作品,钟老师“武器库”很丰富,不同字径的作品选用不同的技巧。笔者认为他写中小字时,起笔和收笔运用二王体系的运笔技巧,显得清灵飘逸,一眼看出有智永、褚遂良的笔意。中段往往写得很实,表达出唐楷的中正刚直,有欧柳影子。钟老师从小字过渡到大字,便又换了另一套技巧,起笔收笔多用褚法,有的字能看出褚的笔触,或露或藏,细心观察笔触的尖尖还是可见,中段线条便采用了颜的篆籀,显现出了雄强厚重。

人是感性动物,书法创作往往也是感性的,喜欢哪一种技巧,创作中便会有意无意的多使用某些技巧,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就是书者的个性。笔者认为,钟老师的楷书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细心观察,明显的看出钟老师把笔法字法进行的技巧分类,选用二王一脉灵动用在起收上,把唐楷的“实”用在行笔上,把虚和实、曲和直巧妙的进行运用,形成的用笔的一个主要思路。这也许是钟老师长期临帖创作总结出来的实战经验。

很多书友多体融合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

临得像但不知道提纯、

会提纯但不知道取舍、

会取舍但不知道融合、

会融合但又没有新意、

这一切都建立在个人审美的基础上,您问任何书法老师,他们解决的办法各不相同。绕来绕去便迷失了方向,很多人练书法,练着练着走不出来,也许就是这个道理。笔者认为解决的办法只有多思考、多创作、多尝试,现实中很多书家都是这样一步一步的淌过来的,没也有完全照搬的方法,只有借用的思路。先辈如此、今人如此、后人如此,都需要靠一点点的积累、摸索、总结。

我是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退休的生活,致力于弘扬传统书法文化,推广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陈述书法创作者经验和方法,供广大书友参考和借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