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精简部队,要实现部队国家化、平时化,于是就出现了大批的编余军官,据不完全统计,约在十万人以上。而对于纳入军官部队管理的编余军官,是有几项硬性规定的:
1、不再晋级,被纳入编余军官总队管理的各级编余军官,实施人事冻结,一律不再晋升级别、军衔、职务。
2、不再晋薪,被纳入编余军官总队管理的编余军官,一律不再晋升薪金。
3、编余军官原则上不再配发枪支,管理仓库、经理部的队员除外;不再出操、训练、担负作战任务。但以大队为单位,早晚点名,自动放弃管理或者违反有关规定者,清除出编余军官管理,停发一切待遇。
4、编余军官的最终去向有三,即:转业,退役,留用。
转业的规定是,先进行培训,然后转行到交通、行政、财会、文教、卫生、水产、农垦、工矿管理或者警察等行业,培训期间,薪俸照发,培训结束后安排工作,办理退役手续。对于转业到警察部门的,比照相应的军衔执行。
退役分为退役和退职两种,退役是指由现役退为预备役,退役时按服役年限,按一年补发一个月的薪金,核算退役金,一次性结清。回到原籍后纳入当地团管区管理,薪俸减半,三个月发放一次。退职是指脱离军队职务,而改任文职,不发放退役金。幕僚人员、佐、属等,只发放一次性退役金,回乡后不发放退役俸。
留用是针对极少一部分年轻军官的,尤其是部队整体被裁减了,而这些军官很优秀,一般经过选拔培训后,予以调动留用。
而所有的军统编余人员,只准转业到警察部门,不准退役。
国民政府对于编余军官的管理,看上去有可取之处,其实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第一、国民党上层对于裁减部队,意见并不一致,最具代表性的有三个声音,一是陈诚坚持,先裁军、后“剿共”;二是何应钦坚持,边裁军、边“剿共”;白崇禧则坚持,先“剿共”、后裁军。最后,蒋介石支持了陈诚。
第二、由于抗战胜利之后,立即进行了裁军,使得一些原本要投靠国民政府的伪军,得不到他们想得到的高官厚禄,而起了波动。白崇禧更是鼓吹,伪军全部收编,部队全部保留,大家都去和共产党争天下,谁打下来的地盘是谁的,然后再由国民政府进行整合,在理论上也占有很大的“市场”。
第三、社会上流落编余军官的认定问题,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第四、国民党的部队是集体贪腐的,离开了贪腐所得,仅仅靠菲薄的薪金养家,是不可能的。加之随之而来的货币贬值,编余军官的生活困难是肯定的。
第五、编余军官的心理震动较大,他们认为,他们个个是抗战功臣,如今国家用不着他们了,便把他们推了出来,让他们一时难以接受。从而发生了各式各样的“丑事”,成了民国“五毒俱全”中的第一“军官总”,甚至出现的公开抢劫、打死警察、痛哭中山陵等事件。
还是陈诚识大体